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16章 宇宙膨脹(1/4)

作者:單純至深字數:10900更新時間:2024-03-29 04:07:38

    根據科學研究及天文觀測發現從宇宙大爆炸開始,整個宇宙在不斷膨脹,星係彼此之間的分離運動也是膨脹的一部份,而不是由於任何斥力的作用。

    學說提出

    一九二九年,美國天文學家哈勃根據“所有星雲都在彼此互相遠離,而且離得越遠,離去的速度越快”這樣一個天文觀測結果,得出結論認為:整個宇宙在不斷膨脹,星係彼此之間的分離運動也是膨脹的一部份,而不是由於任何斥力的作用。

    彩色斑斕的氣球上的斑斑點點,隨著氣球被吹脹,球上的斑點各自遠離而去。許多天文書籍上都用了一個人在吹氣球這樣生動的插圖,來形象地說明宇宙膨脹的理論。但是,除了這種“宇宙膨脹”的觀點以外,難道就沒有別的觀點和理論能夠解釋“所有星係都在彼此離得越來越遠,而且離得越遠退行速度越快”這樣的天文觀測結果嗎?我們不禁要問:我們的宇宙真的像氣球?它真的在膨脹?

    其後的宇宙膨脹學說提出:我們可以假設宇宙是一個正在膨脹的氣球,而星係是氣球表麵上的點,我們就住在這些點上。我們還可以假設星係不會離開氣球的表麵,隻能沿著表麵移動而不能進入氣球內部或向外運動……。如果宇宙不斷膨脹,也就是說,氣球的表麵不斷地向外膨脹,則表麵上的每個點彼此離得越來越遠,其中某一點上的某個人將會看到其他所有的點都在退行,而且離得越遠的點退行速度越快。

    宇宙,我們這個氣球,已經吹得這麽大了。但是,原來的宇宙,還沒有吹氣球之前,是什麽樣子的呢?

    宇宙,據說是150億年前發生的“創世大爆炸”造成的。“創世大爆炸”理論認為,宇宙最初是由一個體積之小、能量和質量密度之大均難以想象的“粒子”突然爆炸,擴展開來,向四處噴發出放射線,後來凝固成質點,經過150億年的發展變化而成了這個樣子。

    比利時天文學家喬治·埃杜伍德·萊美卓的說法更為形象,他在1927年提出:宇宙是從一個發生劇烈爆炸的“宇宙蛋”開始的,今天在不斷膨脹的宇宙是由“宇宙蛋”爆炸產生的。

    這樣解釋宇宙的創世,似乎還不能使我們消除迷惑。正如《宇宙指南》一書中所說的,如果我們回到大碰撞(指創世大爆炸)的時候,並假設宇宙的所有物質和能量都集中在一個相當稠密的小球(也就是“宇宙蛋”了)中,這個小球非常熱,它發生爆炸形成了宇宙,那麽這個小球是從哪來的呢?它是怎麽“宇宙蛋”模型圖形成的呢?

    按照大爆炸宇宙論,宇宙的不斷膨脹,使各種星係和其他天體彼此高速遠離而去,因此,宇宙物質將變得越來越稀疏,密度也越來越小。如若如此,我們的宇宙終將變得“空空蕩蕩”。於是又有另一種理論認為:當宇宙膨脹使星係之間的距離變得足夠“巨大”的時候,就會有許多新的物質從“虛無”中被創造出來,以填補出現的“間隙”,維護宇宙物質的應有密度,他們甚至計算出新物質產生的速度。這真是“無中生有”!在這裏,我們發現物質守恒定律變得毫無意義。

    學說依據

    修正:如果物質從A極高速噴出,在赤道處達到最高速度後又開始越來越慢——在B極處速度最慢,那麽就會出現一個問題:被反宇宙高速噴出的物質卻又被反宇宙低速回收,如此,A半球的物質自然會是越積越多,最終“巨球”必會失去平衡。

    所以,以上宇宙模型應該是:物質從A極高速噴出,逐漸減慢,致赤道處最慢;過赤道後開始加速,至B極處可達到與A極處同等的速度回收。——如果真是這樣,我們則必然處在B半球:處在我們前麵的星係正在聚集式地遠去,處在我們後麵的星係正在擴算式地“遠去”。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