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9章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2/5)

作者:倆儀生四象字數:19454更新時間:2024-03-29 04:11:23

    8、“你看滿大街都是聖人,滿大街的人看你也是聖人”

    故事背景:

    有一天,那個個性極強的王艮出遊歸來,王陽明問他:“都見到了什麽?”

    王艮以一副異常驚訝的聲調說:“我看到滿街都是聖人。”

    我們應該注意,王艮這句話別有深意。王艮來拜王陽明為師前就是狂傲不羈的人,拜王陽明為師後,也未改變“傲”的氣質,王陽明多次說:“人人都可以成為聖人。”王艮不相信。他始終認為聖人是遙不可及的,所以他說的“我看滿街都是聖人”這句話,是在譏笑王陽明的言論:“你瞧,那些在大街上的凡夫俗子都是聖人,我怎麽就不相信,天下會有這樣多聖人啊。”

    王陽明大概是猜透了王艮的心意,於是就借力打力:“你看到滿大街都是聖人,滿大街的人看你也是聖人。”

    王艮尷尬的一笑:都是聖人。

    王陽明點頭說:對!人人都是聖人,誰也不比任何人差。

    9、他一疑,事就成了。

    故事背景:

    王陽明的這個計謀用兩個字就可以概括:造假。他偽造了各種迎接正規軍南昌的公文,在這些公文中最耀眼的就是正規軍的人數,粗算一下,大概有十萬人。公文中還聲稱,約定在本年六月二十日合圍南昌城,二十一日發動拂曉總攻。在另外的公文中,王陽明“回複”說,不要太急躁,為了避免重大傷亡,攻城是下策,應該等朱宸濠出城後打殲滅戰。

    他還偽造了答複李士實和劉養正投誠的書信,在信中,他對兩人棄暗投明的態度表示深深的欣賞,並且答應兩人,在平定朱宸濠後會給兩人升官發財的機會。他再偽造朱宸濠手下指揮官們的投降密狀,讓人去和平時與朱宸濠結交的人相談,在會談結束後故意把這些公文遺落。自然,這些偽造的公文統統都到了朱宸濠手裏。

    有地方官員對王陽明這些造假計謀不以為然,他們問王陽明:“這有用嗎?”

    王陽明不答反問:“先不說是否有用,隻說朱宸濠疑不疑。”

    有官員不假思索的回答:“肯定會疑。”

    王陽明笑道:“他一疑,事就成了。”

    10、勝負之決隻在此心動與不動。

    故事背景:

    有弟子問王陽明,用兵是不是有特定的技巧(用兵有術否)?王陽明回答:哪裏有什麽技巧,隻是努力做學問,養的此心不動,如果你非要說有技巧,那此心不動就是唯一的技巧。大家的智慧都相差無幾,勝負之決隻在此心動與不動。

    王陽明舉個例子說,當時和朱宸濠對戰時,我們處於劣勢,我向身邊的人發布準備火攻的命令,那人無動於衷,我說了四次,他才從茫然中回過神來。這種人就是平時學問不到位,一臨事,就慌亂失措。那些急中生智的人的智慧可不是天外飛來的,而是平時學問純篤的功勞

    楊元寶心中的王陽明

    陽明心學的起點是“龍場悟道”,它奠定了王學的基石,並構建起“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基本理論框架。倘若不經此“大徹王陽明先生書法碑拓大悟”,王學恐怕很難臻於爐火純青的境界。長期以來,“龍場悟道”被蒙上一層神秘的麵紗,仿佛是在一夜之間,恍然大悟,而忽略了以前的許多坎坷經曆、哲學思考及其理論對辯。王陽明學說,並非產生於他那“水鄉澤國”的故鄉,而是產生在窮鄉僻壤的龍場。這是必然中的偶然,它與王陽明當時的處境和寂然心態有極大關係,是在特定的時間、地點和條件下迸發出來的思想之火。

    正德三年(1508年),兵部主事王守仁因開罪宦官劉瑾,觸怒了明朝皇帝,被廷杖四十大板之後,並發配到龍場,一住便是三個年頭。王陽明慘遭此禍,心境自是孤獨、寂寞、苦悶、悲戚。他由繁華、恬靜、文雅、舒適的萬戶京城,陡然漂落到偏僻、荒涼、寂廖、冷漠的龍場,舉目無親,衣食無著,不由得產生一種巨大的失落感,仿佛由“天堂”墜入“地獄”,跌入萬丈深淵。他自知無處伸冤,萬念俱灰,惟有生死一念未曾了卻,於是對石墩自誓:“吾惟俟命而已!”他心亂如麻,恍恍忽忽,悲憤憂思無法排解,終夜不能入眠。起而仰天長嘯,悲歌以抒情懷。詩不能解悶,複調越曲。曲不能解悶,乃雜以詼笑。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