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七十三章 皇家銀行,高俅首勝(1/3)

作者:今晚又打老虎字數:5882更新時間:2022-10-27 08:18:50

    宋神宗曾經說過:“天下弊事至多,不可不革。國之要者,理財為先,人才為本。”可是,茫茫大宋雖然人才眾多,但那種既能理財,有膽敢改革的人又豈是隨隨便便會出現的?

    趙佶從未奢求過自己當皇帝期間會遇到這樣的人,但是現如今梁薪張口議論國庫之事,趙佶心中砰然心動,頓時有了聽下去的興趣。

    趙佶拉著梁薪在閑雲亭坐下。等待趙佶點頭後,梁薪這才開始說自己的計劃。

    北宋的經濟,無論是誰也不可以否認其發達。後代史學家與經濟學家曾經統計過,明代歲入隻有幾百萬兩,清代最鼎盛時也不過三四千萬兩白銀。而宋代自從真宗開始就已經過億。雖然收入很高,但北宋支出也很大。比如遼夏威脅。邊關長期作戰,歲費每年遞加。

    為此北宋每年都必須付出高額的“軍費”和“歲費”。軍費就是駐守軍隊防治遼夏入侵的開支。歲費就是大宋每年送給遼國和西夏用來購買和平的錢。這些錢,不但年年要給,而且不斷增加。

    這些年。北宋一直都把國家賦稅的主要來源盯著百姓身上,國家賦稅包括公田、民田、城郭、丁口已經雜變等等賦稅。其中就僅僅拿雜變之賦來說就多達十四種雜稅。另外再加上官員巧立名目征收賦稅,以及從上到下層層遞加賦稅,可以說北宋的賦稅算得上曆史苛捐雜稅最多的王朝之一。

    梁薪開口議論國庫之事,首先要說的當然不可能是繼續增加賦稅,相反他還想讓趙佶逐步削減民眾賦稅。他的目光,首先就盯在了四個方麵。鹽、鐵、海、邊。

    鹽稅。北宋實行的是官賣法。凡是商人想要賣鹽首先得取得都鹽院頒發的鹽商資格,然後花錢購買鹽引。最後按照鹽引的定額去買賣精鹽。

    這樣的鹽法原本也還算科學,但卻忽視了一點,那就是人心。整個天下誰每天能不用鹽?鹽之一物牽涉的錢財動輒數億。北宋官場幾乎誰跟鹽沾上一點關係那就是家財萬貫富到流油。

    這是為什麽?無外乎就是官員們胡亂開出鹽引,中飽私囊。甚至於有的人官員還大張旗鼓包庇以及入股私鹽,導致北宋每年收取的鹽稅日益減少,到了趙佶這兒已經少到可憐。

    鐵。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遼金兩地多是草原,產點羊馬倒是容易。但要說到鐵,那兩個國家幾乎是不產鐵。於是宋朝商人們便把目光投準在了那裏,邊關的關市交易之中,偷偷販鐵的商人不知凡幾。這背後也是有大宋的官員在支持。

    可以說,宋之所以打不過遼金,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因為宋的官員偷偷賣了數不清的精鐵給遼金兩地。

    另外海運和邊關這兩者,梁薪有著自己的考慮,一方麵是為了財政,另一方麵也是為了大宋的未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