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三、書中人物簡譜(1/5)

作者:李殿奎字數:13174更新時間:2019-09-21 08:40:28

    周樹人(1881—1936),原名周樟壽,字豫才。浙江紹興人。1898年到南京入江南水師學堂,改名周樹人。1904年9月入仙台醫學專門學校。辛亥革命前參加光複會,從事民族革命運動,並開始提倡新文藝。民國紀元前回國,曆任紹興師範學校教員,北京大學、廈門大學、廣州中山大學教授等職。1918年第一篇《狂人日記》在《新青年》上發表,開始用筆名“魯迅”,成為現實主義文學家。其它筆名大約有80個。

    周作人(1885—1967),原名周櫆壽,字啟明、豈明、起孟。浙江紹興人,魯迅的二弟,文學家。1906年赴日本留學。1911年回國後在紹興教育界任職。1917年到北京,先後在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北京女子師範大學、燕京大學任職。散文創作在現代文學史上占有較高地位,是“美文”倡導者。1923年兄弟關係斷裂。抗日戰爭中墮落為漢奸。建國後,被聘為人民文學出版社顧問。

    周建人(1888—1984),原名周鬆壽,字喬峰,筆名克士。浙江紹興人,魯迅的三弟,生物學家,社會活動家。1919年到北京,1920年在北京大學攻讀哲學。1921年10月赴上海,在商務印書館任編輯。1932年曾參加中國民權保障同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曆任國家高等教育部副部長、中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委員會主席等職。

    嚴 複(1853—1921),字又陵、幾道。福建侯官(今閩侯)人,近代啟蒙思想家、翻譯家。福州船政學堂第一屆畢業生,留學英國海軍學校,回國後任北洋水師學堂總教習後升總辦。1894年中日戰爭後,發表《救亡決論》等文章,反對頑固保守,主張維新變法,大聲呼籲:“今日中國不變法則必亡是已。”譯《天演論》,宣揚“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論點,號召人們救亡圖存。辛亥革命後,思想趨於保守。

    林 紓(1852—1924),原名群玉,字琴南,號畏廬、冷紅生。福建閩縣(今福州)人,近代文學家。光緒舉人,任教於京師大學堂。早年參加過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政治活動,曾依靠他人口述,用古文翻譯歐美國家一百七十餘種,其中不少是外國名作,譯筆也很流暢,對當時頗有影響。晚年反對“五四”新文化運動,是守舊派代表之一。能詩善畫,有《畏廬文集》、《畏廬詩存》及傳奇、等作品。

    許壽裳(1882—1948),字季黻,又作季茀、季市,號上遂。浙江紹興人,教育家。他早年在日本弘文學院留學時是魯迅的同學,回國以後,又在浙江兩級師範學校與魯迅共事;辛亥革命後,和魯迅同在教育部供職,並在北京女子師範大學、廣東中山大學與魯迅共事,是魯迅的終生知己摯友。他終生從事教育工作。1946年,他去台灣從事文化教育工作。1948年2月,他在台北被殺害。

    章炳麟(1869—1936),號太炎。浙江餘杭人,近代民主革命家、思想家。1897年任《時務報》撰述,因參加維新運動被通緝,流亡日本。1903年因發表《駁康有為論革命書》和替鄒容《革命軍》作序,被捕入獄。1906年出獄後,被孫中山迎到日本,參加同盟會,主編同盟會機關報《民報》。1911年上海光複後回國,主編《大共和日報》,任孫中山總統府樞密顧問。晚年憤恨日本侵略中國,讚助抗日救亡運動。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