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八十六章 退避三舍

作者:張丙辰字數:1930更新時間:2019-09-21 10:38:40
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晉國晉獻公被奸人挑唆,殺死了太子申生。為了以絕後患,他又派人捉拿申生同父異母的兄弟重耳。重耳無意中得到了消息,連忙逃出了晉國。 重耳一直在外流亡,幾經辛苦到了楚國。楚成王很欣賞重耳,認為他日後必能成大器,不但沒有將他送回晉國,反而是以貴客之禮對待他。楚成王問重耳:“假如公子日後返回了晉國,您該如何報答我這不殺之恩呢?”重耳回答:“金銀財寶、珍貴特產,您樣樣不缺,恐怕拿這些報答您,您已經不稀罕了。如果托您的福,我日後能重新執掌晉國,那日後假如我們兩國不可避免地交戰了,我就會讓自己的軍隊退避九十裏地,您看如何?不過,如果您不認可,那麽我恐怕隻能和您兵戎相見了。” 楚成王思考之後,答應了重耳的這個“報答”。 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成為了國君,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晉文公。公元前633年,楚國與晉國軍隊在城濮(今山東省鄄城縣西南)開戰,晉文公牢記當初的諾言,當即下令軍隊後退九十裏地。隻不過,楚軍看到晉軍後退,誤以為對方害怕了,隨即便追了下去。晉軍便利用楚軍輕敵的弱點,打敗楚軍,取得城濮之戰的勝利。 親子分享 關鍵詞語 退讓堅決 分享提示 晉文公的行為可以簡單歸納為:先是出於承諾退讓,但如果對方得寸進尺,那麽就給予堅決的反擊。這其實也是一種處事原則,和人共事時,彼此互不相犯,如果起了衝突,自己可以先退讓,但假如對方依然不依不饒,那麽我們就不能一而再地退讓了。 媽媽的話 一時的退讓並不是軟弱的表現,反而是一種長遠的考慮。遇到雙方膠著的時候,自己先退一步,那麽事情可能就會有回旋的餘地。但這種退讓並不意味著一味地逃避,孩子,退讓也要給自己留有一個底線,那就是你自己的做人或者處事的原則,不能一讓再讓,如果對方的行為真的侵犯到了我們的原則性利益,那麽我們也要能堅決地予以反擊。 而反過來,假如對方退讓了,那麽我們也要懂得尊重對方,不能為了眼前一丁點的小利,就非要追下去,要審時度勢,確定接下來的追擊是不是有必要,如果沒有必要,那麽我們不妨就接受對方的退讓,息事寧人也不失為一種好的處理結果。 孩子的話 注意細節 可以用畫圖或者演小劇場的方式來讓孩子理解退避三舍的現實意義; 引導孩子思考在什麽時候他需要退避三舍。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