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二節 繁榮的學校體係(2/4)

作者:吳一舟字數:10760更新時間:2019-09-21 11:21:52

    二、書院

    書院是明清時期地方官學以外最重要的教育機構。與唐宋時期的書院以名師宿儒講經授徒,開展學術研究不同,經元代的“書院官學化”影響,明清時期書院的設置目的發生了一些變化,除有些書院依然保持了學者獨立治學的精神,屬研究型學術場所,學者在則書院興、學者去則書院廢,特別是進入清代,大部分都是地方官紳為舉業而設,屬教學型的學堂,有些甚至與社學或義學的功能相似,這些書院多半淪為了八股取士的預備場所。盡管如此,就數量而言,明代仍是義烏書院發展最盛的時期,清代開始走向衰退。

    蜀山書舍,初建時間不詳。明代洪武年間(1368—1398年)由樓宗遠重建,位於縣南四十五裏。據金涓於洪武四年(1371年)《題蜀山樵唱後序》記載,楊君仲齊“徘徊於蜀山之間,擇林穀之幽,竹石之美,僦法興精舍小樓,為修讀之計,感激奮勵,刻苦自持,不與事接”。

    釜山書院,為明代洪武十年(1377年)宋濂所建。據嘉慶縣誌記載,五代後周太祖廣順年間(951—953年),宋濂始祖宋榮自吳興遷往義烏縣西的釜山下。後世屢次遷至根溪口宋村、金華潛溪,至宋濂一世遷浦江青羅山下。明洪武十年(1377年),宋濂“以翰林學士承旨歸於岩下,建書院以誨宗族,額曰‘釜山書院’”。

    杜門書院,為明代洪武二十二至二十三年(1389—1390年)間傅藻所建。他在為官多年,告老還鄉後,在縣城北50裏處的夜珠園建起了一座書院,取名“杜門書院”,意為“杜門謝客,專心讀書”。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傅藻因病去世,與其妻吳氏合葬於杜門的台門山。

    齊山精舍,為明代成化末年由王汶所建。成化十四年(1478年)王汶登進士第,授中書舍人,當官三年後便謝病而歸,在齊山下築精舍,準備以畢生精力潛心誦讀累世經書,一時間到齊山精舍遊學的人日眾,世人皆稱其為“齊山先生”。弘治元年(1488年),王汶與翰林簡討陳獻章同被征召,雖力辭不赴,第二年才赴任,但未抵京師便病亡,書舍也因此荒廢。

    鍾山書院,為明代虞守隨所建,位於縣東三十裏華溪鮑寺,確切創建年份不詳。明正德九年(1514年)虞守隨登進士,即授四川道禦史。因父親去世,他回鄉守孝,在父親墓旁建房,辟為鍾山書院。他的弟子聞訊,紛紛從各處匯聚於他身邊。虞守隨對弟子們不分親疏遠近,一律諄諄教誨,因而聲名遠播。

    純吾書院,為明代嘉慶三十七年(1558年)虞懷忠所建。虞懷忠中進士前,曾因鄉試中舉,無意仕途,創建純吾書院於華溪鄭山頭,講經授徒。

    葛仙書院和石樓書院雖無從考證創辦年份和何人所建,但在萬曆及崇禎《義烏縣誌》的“八鄉圖”中均標有這兩所書院,可見在當時是有一定的社會影響力的。葛仙書院位於縣南五十裏倍磊葛仙與倍磊塘之間,葛仙屏以北。石樓書院位於縣東二十五裏縉雲鄉六都石樓山南偏西。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