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四節 各類教育的全麵恢複和發展(1/5)

作者:吳一舟字數:12368更新時間:2019-09-21 11:22:02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在鄧小平同誌的親自督促和領導下,我國首先在教育領域進行了撥亂反正工作,教育領域迎來了迅速、健康、持續發展的大好時機。徹底批判“四人幫”拋出的否定建國以來十七年教育成果的“兩個估計”和恢複高考製度,是教育領域進入全麵恢複階段的最主要標誌。

    1977年,恢複高考招生製度的第一年,義烏全縣通過初試和複試分別有127名考生升入高校,263名升入中等專業學校。此後,為給曆屆、應屆畢業生創造更多進入高校的機會,各縣屬中學辦起“高考複習班”。廿三裏中學理科、赤岸中學文科複習班在當時名噪一時,教研員們會同各中學高中任課老師加強對高考的研究,做好複習迎考的具體指導工作,為給義烏年輕學子創造更多的深造機會立下了汗馬功勞。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教育領域各項工作逐步走上健康發展的道路,教育在經濟建設和社會建設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日益被人們所認識,全社會重新形成了尊師重教的良好風氣。義烏縣委、縣政府及時把教育列為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重點,加強和改善了對教育工作的領導,廣大群眾和社會力量辦學的積極性也空前高漲,從而有力推動了教育事業的穩步發展。

    義烏教育外部環境的空前優化,促使教育投入顯著增長,為義烏教育的發展提供了保證。1978年開始,義烏多方開源籌措教育經費,縣地方財政用於教育事業的比例也逐年增加,1980年比1978年增長了22.2%。同時,縣教育局也加強了對普通中小學的領導和管理,公社辦的中學也納入縣教育局統一領導。

    1983年10月,義烏縣召開全縣教育工作會議。義烏縣委、縣政府提出“五路進財辦教育”,決定之一是“地方財政投入在確保逐年增長的同時,盡可能多擠出財力辦教育”。當年,地方財政為修理學校危房從預算外增撥30萬,省教育廳撥危房修建費35萬元,公社一級撥款29.9萬元。除財政撥款外,還采取廠礦企事業集資、投資、勤工儉學和各界人士資助等多渠道籌措資金。同時,縣委、縣政府決定中小學實行分級辦學、分級管理,並開征城市、農村教育事業費附加,使多渠道籌措辦學經費,改善辦學條件的措施得到更好的保證。

    1984年,義烏縣委下發《關於加強黨的領導,加速開創教育工作新局麵的決定》。該“決定”從10方麵全麵提出了義烏縣教育工作的發展方向和措施。“決定”明確提出:“教育、科技是戰略重點,像抓經濟建設那樣抓好教育,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迫切需要”;“積極創造條件,實行‘二、六、三’義務教育製”;“改革中等教育結構,積極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全麵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糾正片麵追求升學率的傾向”;“堅持‘兩條腿’走路的方針,通過多種渠道集資辦學,大力改善辦學條件”;“建立一支合格、穩定的教師隊伍”;“改革學校的領導管理體製,按四化標準建設好學校領導班子”、“學校、教師要受法律的保護”、“各行各業要大力支持教育事業”;“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領導,實現分級管理,按級負責製”。該“決定”發出後,義烏各級黨組織聯係各地區、各單位實際,提出了切實、有效的措施,使義烏教育工作進入了全麵發展時期。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