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天津小吃香百年(1/4)

作者:馬宇彤字數:9842更新時間:2019-09-21 11:23:41

    為名忙,為利忙,忙裏偷閑,飲杯酒去;

    謀衣苦,謀食苦,苦中作樂,拿碗茶來。

    這是舊時茶酒樓門前常掛的一副對子,說的是芸芸眾生,忙忙碌碌,停下腳步,何其難也!天地之間,惟有那酒杯茶壺還能夠稍稍逗留一下人的眼光,讓人們在微醺中體味生活多美好,讓人們在茶香裏感慨世事真奇妙。

    中國的吃一直不僅僅是為了填飽肚子,其內容、其程序、其名堂均繁複而多變。天津自然也不例外,雖然這個大商埠始終沒能形成公認的菜係,但是,她的種種烙著鮮明地域鈐記的小吃,不單能連綴出一串串故事,更能引下一串串口水。

    煎餅餜子鍋巴菜,大紅糖堆兒蘸起來。光是看這些個字眼,似乎就能看出些香氣。如果你才到天津,那麽,頭一件事,就該在太陽升起沒多一會兒的時候,循著這香氣,找一處早點攤坐下來,叫上一碗淋著麻醬和辣椒油的老豆腐或者鍋巴菜,再攤上一套抹著麵醬、撒滿蔥花的煎餅餜子,肩膀上搭一條白手巾的夥計的吆喝和那清早的微風就是這座城市對來訪者的第一聲問候。

    早年間的天津風味小吃是一口氣說不完的。南市、河北大胡同(今紅橋大胡同)及鳥市等地的小吃最為著名,種類不下百種。有的小吃成於明代、風行清朝流傳至今,個中滋味,無論是誰都難免好奇地想,這600年吃不膩的東西到底何處獨到呢?

    煎餅餜子和鍋巴菜是天津獨有的,兩樣一起吃,別有風味。據說,它們都是百年前從山東傳來的,有蒲鬆齡康熙初年寫就的《煎餅賦》為證:“煎餅之製”先“溲合米豆,磨如膠煬”(即把米、豆一類穀物用水浸泡,然後用磨磨成較稠的漿汁),然後將米和豆漿倒進盆中,舀上一勺,放在燒熱的鐵鐺上,用扒子急急攤平,便“黃白忽變,斯須而成”。

    但是天津人把這個舶來的吃食改裝了,首先是主料,改玉米麵或白麵為綠豆、小米、蝦米(皮米),加進香料和水磨成漿。這樣的好處是鬆而不散,爽而不粘,不像白麵和水攤成的煎餅,入口後,在舌尖糾纏,難以下咽。

    其次是作料,天津煎餅要用平鍋現攤現賣,每張煎好後(可加攤一個甚至多個雞蛋)裹進一根油條滾成卷。攤製的過程煞是好看:一般是位年過三十的少婦,白帽、白裙、藍套袖,站在一塊兩尺見方的木板上(主要是冬天防凍,平日能減輕些直接站在地上的疲勞),左手拿麵勺,右手持刮子,稀軟的麵糊撒上煎鍋後,歘拉一聲向四麵散去,隻見她馬上用刮子順時針地一轉,隨著那美妙的弧形,一個滿月般的圓餅就出現在鍋麵上,這時,她要根據食客的要求,或拆散一根油條,或折疊一隻鍋篦,平放在煎餅上,卷過來,抹麵醬,撒蔥花,口味重的,還要點幾許辣醬,淋上些孜然粉和芝麻,厚厚的一層,這就算‘一套’煎餅果子。“當年的煎餅卷的餜子是”套環兒“餜子,俗稱”劈兒,是將麵劑切成四股,有的還從切口中套一下,使其炸得更透,看著好看。

    鍋巴菜裏都有嘛

    天津鍋巴菜同煎餅餜子一樣,這方水土的百姓百吃不厭。有意思的是,鍋巴菜可不是菜,天津的俗稱叫“嘎巴菜”,鍋巴菜一定要加香菜、辣子,而且是辣糊才有味兒。鍋巴菜都用純素的鹵子(用清油煸茴香、蔥薑末,加鹽、醬油、芡粉、水製成鹵汁),加入煎餅(豆漿攤成的薄片,切棋子塊),經鹵汁浸過,盛入碗中,再添加麻醬、腐乳汁、香菜(喜辣者加辣糊)即可食用。鍋巴菜一要煎餅攤得薄,二要打鹵用洗麵筋洗出來的漿粉。煎餅餜子和鍋巴菜都是熱吃的,夏天也如此,他們都是以綠豆為主料,佐以小米,所以能解毒清熱,開胃健脾,化淤滯,療便秘,有益健康,百吃不厭,而且酒後可解酒。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