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拉膠皮的滿街跑(1/2)

作者:馬宇彤字數:4516更新時間:2019-09-21 11:23:42

    天津早期的人力車是大鐵輪,外包膠皮,故天津俗稱人力車夫為“拉膠皮的”。

    就像現在的“麵的”一樣,火車站、胡同口、商業街、戲園子、馬路邊……隨處可以看到攬客的人力車。在“借光借光、靠邊兒靠邊兒”的吆喝聲中,人力車開始上路了……天津的祥子們甩開大腳跑過倆世紀。

    “人力車是木製車身,當時流行的新樣式,都是流線型的,沒有棱角。車杠特別長,車夫就在車杠之內,雙手握杠一彎腰就衝出去了。”給人的感覺就是穿街越巷,健步如飛,“人力車夫們一般都是天津的活地圖,無論你要前往天津市的任何一個角落,車夫們都能十拿九穩。”

    車座上有折疊棚罩可遮陽避雨,座前有塊油布簾,乘客能隨意放下,遮擋路人視線。最為特別的是這種車的兩隻車輪很大,輪沿是輕薄鐵板,外嵌車胎橡皮。“所以,天津對人力車的稱呼便由‘洋車’變成了‘膠皮’,‘拉洋車’的也就變成了‘拉膠皮’的。”

    19世紀末人力車從“洋車”剛剛傳人中國的時候,兩個巨大的車輪是鐵製的,所到之處,嘎嘎作響,特別是在經一路或城內的石塊砌成的馬路上行進時,那嘎嘎的響聲就像坦克駛過。因為鐵製的輪子過於笨重,後來人們便將改製成有中國特色的人力車,在鐵輪圈的外層釘上了一層約有一厘米厚的膠皮帶,成了“死膠皮”。“死膠皮”雖然比鐵輪子進步,不再有嘎嘎的響聲,但拉起來還是比較費力氣,所以到了20年代中期加以改進,換成了像今天的自行車或汽車一樣有內外帶的輪子,這樣的“洋車”被人們稱之為“活膠皮”。

    八種顏色不同文字通行全市交八稅

    擋泥板上鑲嵌的8個不同顏色、不同文字的小牌子。人力車夫要向當局“上捐”(繳納稅款)。當時,除俄國和德國已經交還了租借地,天津市內包括其他租界共8個行政區,人力車得上8道捐才能通行全市。“比如說,我要到法租界,但人力車夫並沒有上租界捐,他就隻能把我拉到東南角——中國地與租界地的交點,再換乘另一輛租界捐都上齊了的人力車,經過日租界進入法租界。”

    “人力車夫辛辛苦苦一天,掙不了多少,未必拿得出錢來。”沒錢嗎,巡捕們撈不到錢自有損招兒,對車夫拳打腳踢是家常便飯,最輕的也是掄起棍子打碎擋泥板。“最損的是把車上的軟墊拿走,沒了軟墊誰還坐你的車呀。”如果正趕上一輛藍牌電車通過,巡捕們順手一扔,軟墊便進了司機的車樓子,司機已經見怪不怪。這輛車是從北大關開往海關的,電車還會開回來,司機就再把軟墊扔出來,此時,時間已經過去了一個多小時。

    遇見巡捕刁難逃脫了也不等於沒事,警察局給挨個車夫都做了號坎兒,上麵印上號碼,通過車廠主賣給拉車的。人跑了不是嗎?記住你的號碼,跑的了和尚跑不了廟!天津還沒有電車的時候,上自廳長,下至商號老板、廠礦經理、機關職員或普通市民,都以這種人力車代步。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