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1(2/3)

作者:馬宇彤字數:7150更新時間:2019-09-21 11:25:01

    文廟裏的鼓是每年祭孔時敲的,造型別致,“通透”式樣,鼓的底座伸出一方形木棍,直插中央與上麵的罩棚相連,將鼓牢牢固定在架子上。鼓麵上繪著一條彩龍,從龍爪上的五個腳趾頭判斷,應是清朝之物,可惜年代久遠,加上敲擊頻繁,正中央的彩繪已模糊不清。

    文廟初建時,朝廷撥了些田地,並且還要下發“教育經費”。靠著這些保障,文廟才有能力提供純粹的“義務教育”,不僅供給學生米麵、衣服、銀兩,甚至連學生家屬的糧食、住房也要包下來,再加上老師的俸祿,是筆不小的開支。

    朝廷在無償“支教”的同時,對教無成效的老師和學無所成的學生還有嚴厲的製裁措施,從而形成一套完善的“供給製”。後來天津衛的學校,比如長蘆運學、屯學、武學等大都延用這種製度。

    衛學相當於今天的中學,在此之前,孩子先要讀鄉社設立的社學,類似於現在的小學。

    天津的社學始於明洪武年間,屬於初等啟蒙教育,大部為官辦,孩子們在這裏接受《禦製大誥》、本朝律令及冠、婚、喪、祭等禮節的教育,由地方官員負責查考入學人數、學習成績、教師勤惰,並行上報。

    孔子為文人之聖,被儒者尊為萬世師表,文廟自不例外,其建築風格處處透露著尊孔的信息,甚至連大殿的名字都是從孔廟照搬來的。

    每年春秋兩季(陰曆二、八月),文廟都要舉行祀孔大典,以8月27日最為隆重,屆時“鍾鼓齊響,笙歌共鳴”,地方文武及各界名流都到列隊參拜,場麵宏大。原先,天津孔廟隻有一處,到了清雍正年間,天津由衛改州,再升州為府,府駐天津,而府的首縣又是天津,因此舊日的天津地方官,既有知府,又有知縣,於是就把初建的孔廟歸天津府管,稱為“府廟”,雍正十二年(1734),在西邊再建一座孔廟,歸天津縣管,稱為“縣廟”。府縣兩廟並列,建築規模一樣,這種格局國內僅有。

    即便是今天,文廟也仍是個鬧中取靜的好地方,隻要腳步一踏進四進的院落,心就自然安靜下來,耳畔飄過琅琅書聲,那麽,歲月湮沒了無數細節,還有多少人知道600年前的孩子們是怎樣讀書的嗎?

    專家們仔細考證後,得知衛學的具體課程是禮、樂、射、禦、書、數六科,後來,樂、禦合並,保留了禮、射、書、數4科。“禮”,就是中央頒發的經、史、律、詔、禮儀各書,必須熟讀精通;“射”,就是練習射箭,每逢朔(初一)、望(十五)兩日,學生們便會在教師的帶領下去射圃訓練,射圃應該在軍隊裏,練習時,射中的學生還會有獎品;“書”,就是練習書法,每個學生每天要寫五百多個大字;“數”,是學習算學,但不同於現在的數學,而是單指九章算法。

    文廟的明倫堂,就是當年學生上課的地方,早晨七點上課,下午三點放學。濟濟人才從這裏走出去一展身手。明正統至崇禎年間,天津三衛先後考中舉人26名,皆為軍生或官生。其中11人成為進士。

    有意思的是,衛學的學生竟被分成三等:一等生叫“廩膳生”,隻有20名,每人每月可從文廟領取廩米6鬥,是文廟最優秀的學生;二等生叫“增廣生”,也是20名,但是沒有糧食可領;三等生叫“附學生”,名額沒有規定也無從考證。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