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13(1/3)

作者:馬宇彤字數:7494更新時間:2023-10-18 14:02:06

    商重而文厚。

    天津的文氣,不似其他地方的單一,或直白,或委婉,而是屬於那種無處不在的,浸潤在空氣裏,吸上一口,沁人心脾,雅也文氣,俗也文氣,就連那逗得人前仰後合的俏皮話,也是透著智慧,藏著學問的,是從一代代的文化積澱裏發酵出來的,而且,不論是文行武當,還是書院學堂,個個得風氣之先,家家有傳家之寶,再加上一大批菁英雅士砥礪而行,天津才有了北方教育中心的崇高地位。

    建城才三十多年,天津就有了“中學”。乍聽起來,似乎不可思議,但是,明了了天津衛的發軔之跡,便會恍然,那實在是件水到渠成的事情。

    天津衛之“衛”,是明代軍隊的一種編製,每衛5600人,當時,天津是三衛建製,以兵員足額計算,共有衛卒16800人,加上隨軍家屬,人數日眾,摩擦漸多,口角互毆越來越多。被這種糾紛攪得心煩意亂的左衛指揮僉事(左衛最高指揮官)朱勝想來想去,決定對其嚴加管教,而改掉好鬥習性最好的靈丹妙藥就是讀書識字。可是,已見規模的天津城裏竟然沒有一所官辦學校。

    幸運的是,朱勝的想法和朝廷不謀而合。明英宗正統元年(1436),為了穩定軍心,以文定武,明英宗下令‘全國凡是有武衛的地方都要設衛學,選優秀的武官與軍士子弟入學接受教育’。興奮的朱勝捐出一所住宅改建成學校,也就是天津最早的衛學,最早的官辦學校——文廟。最初建的是堂齋公廨,有明倫堂和誌道、據德、依仁、遊藝四齋,隻是條件簡陋,但畢竟給軍人子弟找了一個讀書的地方。

    正統十二年(1447),大成殿建成,供奉著孔子以及孟子、顏回等人的牌位,這時,文廟已是一廟兩用,既是學生讀書的地方,也是祭祀儒家始祖孔子的場所。

    文廟在天津舊城東門裏,又名孔廟,因與武廟相對,俗稱文廟,是天津市區保存完整、規模最大的古代建築群。清雍正年間,天津府、縣同設治所於城內,廟東是府廟,廟西是縣廟,有照壁、泮池、欞星門、大成門、大成殿、崇聖祠和配殿。府廟主體殿頂均用金黃色琉璃瓦覆蓋,雕梁畫棟,裝飾精美。廟外有兩座二柱三樓式牌坊,是天津市內僅存的過街牌樓。

    文廟的春天是最妙的,白天,輕風習習逐大殿,晚上,窗外濃陰篩月影。進文廟,先看見的就是泮池。這是個架著石橋的圓形水池,語義出自《周禮》的“辟雍”,指周天子設置的四麵環水的大學堂。踏過泮池,就等於走進了最高學府。泮池水連通著海河,海河水位多高,泮池的水位就多高。泮池內壁上探著幾個石雕的龍頭,據說,龍頭是海河水位的測試表,泮池水在龍舌,說明海河水位恰好;要是高過龍鼻,就有洪澇的危險了。

    牌樓“照壁”的東西兩側各有一座過街牌樓,橫額上分別鐫刻“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八個金黃大字,這是對孔子的至高評價。牌樓建於明代,明萬曆、清康熙和民國年間重修。兩根高大的木柱,通過3層橫額和雕龍華板,由一簇簇製作精巧的鬥拱,支撐著3座“屋脊六獸”的四阿瓦頂。這種二柱三樓式木結構造型,在我國現存牌樓中實屬罕見。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