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32(2/3)

作者:韓麗敏字數:8112更新時間:2019-09-21 11:25:45

    這天,汪一琛由小翠陪著來到大悲院。進出大悲院的香客不是很多,但都很虔誠的樣子,有的信徒從山門開始,便一步一叩頭。

    汪一琛進了山門,邊走邊打量這座有些破舊的古刹。她來天津已經好幾年了,可少有閑情遊覽津門的名勝古跡。如今到處都是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她不忍心去看被入侵者踐踏的國土,除非有任務必須出去。

    到大悲院上香,在汪一琛還是第一次。但是,她對這座古刹的曆史並不陌生。自古佛門乃清修之地,從來不應和兵燹沾邊。但大悲禪院曆史上的幾次榮損,卻大都和軍隊有關,民間曾有大悲院“興於兵,毀於兵”之說。相傳這裏原是一所“茅屋草堂”,住著一位世高和尚,夏日用茶水、冬日用果品招待南來北往的客人。世高和尚詩文頗佳,與當時天津衛的許多文化名人交從甚密,時常以詩唱和。清朝武進士曹斌,從順治十四年至康熙四年,在天津衛任守備之職。他是個帶兵打仗的武夫,卻偏好吟詩作文,十分欣賞世高和尚的才情,所以與他交往深厚。當世高和尚將欲修座大悲禪院的想法說與曹斌時,曹斌立即捐出自己的俸銀,並親自協助世高籌備施工材料。民間的“興於兵”之說,就是指曹守備捐資修此廟。

    同治庚午年,時任直隸總督的北洋通商事務大臣李鴻章,調淮軍到天津衛駐防,誰也不曾想到,這竟是大悲院“毀於兵”的開始。淮軍來天津後,先是在城南海光寺一帶紮駐。不久,天津衛發大水,因海光寺地勢低窪,營房全部被淹沒。李鴻章的督府在河北侯家後,深知河北一帶地勢較高,便命淮軍調駐大悲院附近,就大悲院的廟基,築壘修建營房。隨後又有一批本地軍隊,也因這場大水到大悲院駐紮。

    自從軍隊在大悲院附近紮營駐防以後,大悲院便失去了往日的寧靜。一九〇〇年,義和團運動風起雲湧。是年,八國聯軍攻陷天津。軍營是八國聯軍的首攻之地,清兵無力抵抗棄營而逃。一牆之隔的大悲院,立時成了“城門之魚”,在兵營被焚的烈火濃煙襲擊下,眾僧四散奔逃。所幸大殿未被燒毀,但在亂兵的洗劫之下,遭受巨大損失。

    曹斌捐資修廟使大悲院從“世高結茅”,步入新的曆史階段。二百多年來,飽受戰火兵亂之苦,幾經滄海桑田,可謂“曆經劫難今安在,方知跏趺不可欺”。

    ……

    就在汪一琛一邊走,一邊凝視著廟宇浮想聯翩時,一個身著長袍、頭戴禮帽,鼻梁上架一副墨鏡的高個子男人,進入了她的視線。

    不知為什麽,在這個男人闖入眼簾的一瞬間,汪一琛的心“咯噔”了一下,兩隻腳也像被施了魔法,不由自主的停了下來。恰在這時,那個男人從與她平行距離六七米遠的地方走過。汪一琛站在那裏一動不動,半晌,她還是忍不住地回頭朝那個男人望去,卻見他也在回頭向她這邊張望。當發現她在回望時,那個男人裝作欣賞周圍景致,然後慢慢轉身離開。

    汪一琛收回視線,一邊往大殿走,一邊暗想:真的是他嗎?他怎麽會在這兒?莫非自己看花了眼?

    汪一琛從大悲院回到家時,白瑞軒已經先她一步回到公館。這是妻子第一次去大悲院執行任務,他在辦公室如坐針氈,任何事都做不成,便提前回家。王棟要開車送他,他想了想,說今天不同尋常,我倆不能都不在公司。他叫了輛黃包車,將他送回公館。

    見妻子平安回來,他長長鬆了口氣。

    汪一琛把在大悲院看到的那個男人,跟丈夫述說了一番。白瑞軒沉思良久,說也許真的是他,也許你看花了眼,不管是不是他,以後我們多加小心。接著又問: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