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13章 心理世界(12)(1/3)

作者:李子勳字數:8816更新時間:2019-09-21 11:26:27

    在我的谘詢生涯中,有一個三十來歲、離了婚的女子,沒有孩子,卻養了六隻貓,其中一隻是公貓。她的快樂就是把公貓關閉在一個陽台上,讓它與母貓們隻聞其聲不見其麵,或雖見其麵卻難近其身。鄰居們抱怨說那公貓的叫聲慘不忍聞,但她自得其樂。這種心理機製被稱為“轉移”。她把對前夫不忠的憤怒轉移到可憐的貓身上。另外,她把公貓關起來,也是一種心理補償,潛意識裏埋怨自己沒有管住丈夫,讓他受到了年輕女子的誘惑。所以她對我說:“我總得小心地看住那些母貓,一不留神它們就往陽台上跑。”對動物情感的擬人化是出自人的需要,對動物其實是不公平的。所以,希望你的博美狗隻是你的朋友,而不是你的“情人”。

    在這個星球上,人類是最孤獨的生物,需要動物給予我們依賴與溫暖。

    昆蟲其實是人類的朋友。人類出現的好幾百萬年前,地球已經是很多昆蟲的家;生物學家預言,人類消失好幾百萬年後,地球仍舊會是許多昆蟲的家。用自然的眼光看,昆蟲世界有極大的包容性,並不因為人類的入侵、繁衍,森林的砍伐,土地的開墾和城市化而逐漸消亡;相反,它們樂於和人類和平相處,樂於為人類處理留下的垃圾與殘羹剩飯。你所害怕的蟑螂正是這些昆蟲中具有頑強生命力的典範,從高溫攝氏八十五度到低溫零下四十多度都可以看到它們自由自在的身影。

    人類為什麽會怕小小的昆蟲?這是一個非常讓人難以理解和著迷的問題。心理學家認為:一種假設是,這可能和人類內心深層的原始意象有關。人類潛意識希望整個自然界都怕他們,他們是主宰世界並決定萬物生命的神。所以,在有人居住的地方,他們希望動物們要麽知道回避,要麽就要臣服人類。但聰明的昆蟲不理會人類的要求,它們敢於離人類很近,但又決不討好人類。

    第二種假沒是人類是好戰的生物,需要建構出一些“安全的”隊,以利於內心攻擊欲望的發泄,但被攻擊的對象必須是毫無還手之力的。對於單個的昆蟲,人類可以任意地踩死、捏死、淹死、毒死;但遇到大群的昆蟲,人們就會心裏發毛,有時甚至會望風而逃。為了實現攻擊性,人類會根據自身利益和自我意識來為昆蟲世界分出害蟲、益蟲或無害無益的昆蟲,即便是隨意地毀了它們也不用有絲毫良心譴責。在寓言故事裏,人們肆意嘲笑可憐的不敢踩到螞蟻的東郭先生。生態學者認為任何生物都是自然存在的,並無好壞之分,每種植物、動物、昆蟲、微生物都是自然界生物鏈中重要的、不可缺少的一環,維係著地球的生態平衡,每一個物種的滅絕都是一場生命現象的悲劇。都會給地球生物鏈增加脆弱性。

    第三種說法是源於人類對傳染病的恐懼。許多昆蟲會攜帶致命的病菌或病毒卻與人貼身相伴,人類防不勝防。對昆蟲的恐懼投射出人類對死亡的恐懼。

    讀了你的來信,感覺你對蟑螂的害怕來源於一種深層的不可控製的厭惡感,並非是一種對疾病的避諱,這是很有趣的現象。一般地說,人類對昆蟲或齧齒類動物的恐懼起始於2歲至5歲,那個時期的心理特征是充滿不可知的神秘感和對危險的恐懼。你對蟑螂的厭惡也許正是這種神秘與危險聯結的潛意識的再現。

    其實,在心理學看來,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會對某種場景或某些物件殘留一種莫名的恐懼體驗,或產生一些很幼稚的驚嚇反應和防禦反應,正如你害怕蟑螂一樣。我們把這種對昆蟲的非理性害怕看作特殊恐懼,一般並不需要治療。但是,如果這樣的恐懼嚴重地影響了正常生活,就需要在心理醫生的幫助下做一些心理調整。最著名的心理治療是漸進性脫敏療法,醫生先給你講蟑螂的故事,觀察你的焦慮反應,並通過放鬆訓練來減除緊張。然後給你看蟑螂的圖片、人工製品,慢慢到實物標本、死蟑螂,最後是接觸活的蟑螂,讓你逐漸對其脫敏。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