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四節 年少誌高(1/5)

作者:範明字數:34170更新時間:2019-09-21 11:27:46

    這裏需要說清楚,我親兄弟有四人,大哥是郝克俊。二哥郝伯雄(字克傑),讀書不多,在十幾歲的時候,便被伯父送到一個商店裏去當學徒。1927年西安解圍後直到1938年,他都在困苦中度過,時而給父親搞木廠,時而開磨房,時而因受姨母(父親之小婆)的逼害逃走當兵。1938年經黨的介紹才送到延安抗大參加了革命,參加了共產黨,解放後任西安市七區區委書記,西安市工業局長等職。他是我爭取上學和婚姻自由的堅決支持者,為此與伯父、父親爭吵得最激烈而幾次被趕出門。1959年因同情我向中央申訴,受到了留黨察看和撤職的處分。弟弟郝克順,一直在家務農,是這個家庭中受盡折磨的孩子,也是個勤勞樸實的農民。伯父去世後,因父親從未管過家務,我們已參加革命在外,就由他接替伯父當家。在此期間,他對陝西省委和臨潼地下縣委人員進行了掩護工作,並對黨在這個家裏所藏的槍支予以保護,做了不少工作。

    1927年放暑假後,下半年開學不久,由於鬧分家,沒有人給教員管飯了,甚至連教員的點燈油也無人供給了。教員實在無法教下去,隻得中途散了學,我失學了,伯父就叫我在家裏幹農活。在我們那裏的農村,小孩五六歲就開始幹農活了,收麥時拾麥穗,打場時幫著拉推耙,平時去割草等。伯父就叫我學農活,我一心撲在讀書上,學農活隻是個形式而已。我們那裏是產棉區,棉花與白豆(即大豆)間種,一趟棉花,一趟白豆。為了防止棉花猛長,要掐掉棉花的頂,我們那裏稱打棉花尖,還得把亂長的棉花條子折去,叫捋褲腿。這些活就分給我們孩子們幹,甚至要雇小孩幫著幹。我到地裏口袋裝著書,這時我已能讀小說了,就裝上《桃花扇》、《東周列國》之類,到了地裏幹了一會兒,我就藏在豆架下邊看書,看著看著,我在豆架下邊睡著了。臨吃上午飯時,他們喊我才爬起來。這時我讀的還有一部書《齊民要術》,這是我伯父常看的有關農業知識的書。我從這部書中學到了許多農業知識。我在地裏不好好勞動的情況,有人向我的伯父告了狀。一天,伯父就到地裏來檢查,果然發現我在白豆架底下讀書,伯父發現我不是偷懶,而是好學,沒有責備。

    我們家經過一年多的爭吵,終於在1928年解體分居了。分居後,我們家搬到村外的油坊裏住下。我伯父的爭勝心極強,他除了忍痛把地產作抵押,在高陵縣“世順魁”字號以三分高利借了幾百元,買了牲口,雇了長工,又把油坊開了起來。在家境極其困難的時刻,他發現我好學,認為我將來必能成才,就繼續供我上學。從借的錢中抽出5元,炒了幾樣菜,準備兩壺酒,把錢用紅紙封了,領著我到距離我家三裏的大留村,去拜劉明齋老先生,要求送我到大留村小學上學,劉明齋滿口答應了。於是,我就上了大留村高級學校。

    這所學校是劉明齋創辦的,他是學校的董事長,兼著給學生講課改作業。劉明齋留著胡須,長袍馬褂,拄文明棍,戴著一副近視眼鏡,是位著名紳士,在當地很有名氣。他是清朝時代的老秀才,民國時擔任過三原縣第一任縣長,以後曾在國民二軍裏當過參議、參事,也曾在楊虎城部隊任職,還到過漢中,全國解放後任陝西省檢察委員會副主任。

    教我們的老師叫張子常,當時不到30歲,甘肅蘭州人,原是北京大學的學生,濃眉,高個子,一件藍布長衫不離身,同學們私下呼他為“衫子客”。張子常懂武術,早年參加革命,是共產黨人。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鎮壓革命後,他逃到櫟陽藏起來,從此脫離革命。他到櫟陽,在櫟陽鎮當文書,劉明齋發現他很有學問,就把他請到大留村學校任教。他在櫟陽教書數年後,就回到甘肅蘭州市,在蘭州小學當校長,一直到1949年蘭州解放。我來到蘭州時,曾去拜望這位老師,解放後他被選為人民代表。1951年我奉命率西北人民解放軍解放西藏,1953年到北京開會又來蘭州拜見這位老師,饋贈200元。他一再誇我說:“那時我就看出你是個有作為的人,我為能教你這樣的學生感到自豪。”

    大留村學校,每天早上要出早操,上的課除了曆史、地理、自然之外還是“四書”、《古文諧鳳》、《幼學瓊林》、《春秋》、《左傳》、《詩經》等,以及尺牘、狀子,還要做大塊文章。要學古文,和過去一樣,背書是主要硬功夫。背書不但要背現在學的,而且要把過去學的都得背,先生說這是“溫故而知新”。

    劉明齋是老秀才,他很懂八股,善於講文章章法,又通白話文。於是他專門給我們講八股文和現代文的關係,講文法。講文章的章法:起、承、轉、合、切、行,如何轉,如何接,以及文章的邏輯,前因後果。我跟劉明齋老先生學會了寫文章的章法。劉明齋還教我們寫狀子。他自己著有一本寫狀子的書,包括寫狀子的實際事例,寫狀子的格式、文體等。他教我們學他著的書,並要求我們能背過它。劉明齋是個勇於為民請命的人,當遇到官府勒索甚重,就代表當地民眾請求減免糧稅,懲罰貪官汙吏,群眾稱“告黑豆蟲”。如果縣太爺置之不理,他便向上峰寫狀子告縣長,而且據說真的被他告倒了一兩個縣長,使得繼任的縣長對這位老書生畏怯三分。當時,我不是死讀書,力求學懂,學懂後就好背了。我就學會按他的格式,用自己的語言、哲理寫狀子,受到稱讚。

    在這個學校裏,先生教討論性的作文。那個時候,我鋒芒畢露,仿效俠義,在我的文章中明顯反映出來。張老師是個受打擊逃難的人,對政治敏感,采取避諱的態度。張先生很愛我的文章,他曾說:“一個那麽小的孩子,能說出那麽大的事,而且邏輯性強,條理分明,真是了不起。”解放以後在蘭州見到張先生,他還一再誇我的文章,並向我講他還保存有我的文章。劉明齋老先生對我能寫好文章,少有大誌,特別器重。有一次他當著我伯父的麵誇獎我的文章,他指著我的一篇文章說:“根據我的經驗,永生這娃的才學,若在清朝時,至少應是一個進士,可以當翰林,現在是民國時代,將來也一定是個了不起的人物。”說得我伯父更對我偏愛了。

    我從10歲開始寫作文,在我家辦的學校和在大留村學校的幾年中,我寫了好多本作文,可惜大部散失。1954年我出席首屆全國人代會後,1955年返回西藏路經西安,我的侄兒革政來看我,他說在家中的老房的老鼠洞裏,無意中找到一本我當時的作文本,我高興地接過來一看,紙色發黃,邊有鼠齒痕跡,但翻裏麵的10篇作文和老師評語尚完好無損。我還真要感謝老鼠齒下留情,竟替我保存下來這份最早的文稿。茲錄幾篇作文及老師的評語於後:

    中秋賞月記

    熏風自拂,月自東方懸於空,圓如球,明如玻璃,蓋已至中秋時節矣。餘與諸同學作賞之樂。設桌敬月,獻美食數種。少時,獻之已畢。烹菜數盤,旋酬飲酒,講道相勸。未幾,煮美茶一壺,取食數種,相飲食,甚樂。飲食已畢,餘忽然有所感於中秋賞月之樂。夫人生於世,年紀有幾,彈指之間者已壯,壯者已老,一年之中,佳節難逢。由此之,中秋賞月之樂,不可不樂乎!

    (評語:起處甚好,感想最好。)

    試述各人之誌

    是日午,功課畢,餘與張生學友同坐一室,相談笑。張生問餘曰:爾誌若何也?餘對曰:餘之小誌也,好為學,孜孜不倦,學至大成之日,願盡才而教育之。又欲為偉大之人,不為庸碌之徒,不怕死,不苟生,將來與國家立功勞者,是也。雖然為亂世所遇,恐不能盡其言。張生曰:爾之誌盡善哉。

    說互助之益

    夫人生於世,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故一人之識,何能及乎。互助之事於是生焉。苟能互助,若一日所講之功課,彼有不明,則我助之,我有不明,則彼助之。如有不善,則相勸導之,切磋琢磨,增長知識,無有所窮。此所謂善相勸學皆建互助之益,豈不大哉。若夫不顧互助,則爾為爾,我為我,學問全無所進,有不善之事不相勸,此所謂過不規,道有兩虧,此之害偉矣哉。

    (評語:通順)

    說棉

    季春之雨,初晴之後,餘與諸同學,乘課業之暇,作郊外之遊。但見數農人,持犁執鞭策牛翻地不已。友問餘曰:翻地何為。餘應之曰:今將種棉也。棉,有草本木本之別。始產印度,唐太宗之時,其種方入中國。今日播種,夏秋之交,葉腋之花,結實如桃,熟則綻裂三歧,其棉自見,采而軋去其子,或彈、或紡、或織布等,以供人之衣服;又能售之,所賺之利,以供費用,其利大矣哉。

    (評語:詞達理明)

    學貴有恒說

    溫課已畢,餘與諸同學,坐凳伏幾,談論學問。有一友曰:人生於世,不可不讀書,若不讀書,則終身為蒙昧之人,是猶麵牆而立也,義禮不明,悔尤交集,此皆不讀書之過也。餘答之曰:雖然如此,貴乎有恒。若讀書之時,三日在外,一日在校,遊戲無度,荒疏功課,日月逝矣,歲不我與,嗚呼老矣,是誰之愆。故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恒,不可作巫醫。此言無恒心之害也。苟能恒心,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以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若梁顥八十二成大名。由此觀之,學貴有恒之言誠不誣也。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