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十節 叔侄情深(1/2)

作者:李道英字數:4066更新時間:2019-09-21 12:07:59

    韓愈三歲喪父,由大哥韓會和嫂嫂鄭氏撫養成人。韓會無子。韓會是老大,當然不能無後,於是就將韓愈二哥韓介次子老成(即十二郎)過繼給韓會為嗣。這樣,韓愈和老成就都養於韓會家中。二人雖係叔侄,但年齡相差無幾,從小就生活在一起,堪稱“發小”。韓會中年死於貶所韶州之後,鄭氏帶領他們叔侄輾轉來到韓會的“宣城別業”。雖還衣食無憂,但家道中落,韓氏兩代,惟剩韓愈和老成這兩個未成年的男子,淒楚之狀,不難想象。但二人也從這患難生活之中,結下了深厚的感情。

    唐德宗貞元二年(786),十九歲的韓愈赴長安求仕,和老成暫告離別。貞元六年,韓愈回宣城探視,貞元十一年,韓愈回河陽老家掃墓,都和老成有短暫會麵。貞元十三年,韓愈任汴州觀察推官,老成前往探視,住了一年,老成請求回去接妻兒來汴州與韓愈一起生活,但不久因董晉死,汴州兵亂,韓愈丟官而未能成行。後韓愈又任徐州節度使推官,派人去接老成一家,但不久又因韓愈離開徐州而作罷。貞元十八年(802),韓愈任四門博士,曾想接老成來京,老成不肯來。貞元十九年,韓愈由四門博士調任監察禦史,官運稍有好轉,正準備接老成一起生活,卻意外得到老成不幸去世的噩耗。韓愈悲痛欲絕,寫下了祭文中的“千年絕調”《祭十二郎文》。

    文章開頭寫叔侄幼時孤苦相依的情景:“兩世一身,形單影隻。嫂嚐撫汝指吾而言曰:‘韓世兩世,惟此而已!’汝時尤小,當不複記憶;吾時雖能記憶,亦未知其言之悲也。”兒時生活,生動再現。接著是回憶叔侄間多次匆匆離合而最終導致死別,並不無自責地歎息:“吾與汝俱少年,以為雖暫別離,終當久與相處,故舍汝而旅食京師,以求鬥斛之祿。誠知其如此,雖萬乘之公相(即使給我宰相),吾不以一日輟汝而就也(我也不會離開你一天去上任)。”死別之痛,交織著自己宦海浮沉的人生感慨,感人至深。再接著寫自己得到老成去世消息時的複雜心理。原以為自己未老先衰會早死,會使老成抱“無涯之戚”,而如今卻是“少有歿而長者存,強者夭而病者全。”韓愈怎麽也不敢相信這是真的:“其信然邪(真是這樣嗎)?其夢邪(還是做夢呢)?其傳之非其真邪(消息誤傳)?”而嚴酷的現實是:“東野之書(孟郊帶來的信),耿蘭(仆人)之報(報喪信),何為而在吾側也?”老成之死不是夢,不是誤傳,而是千真萬確。文中將自己將信將疑,又從疑到信的思想過程,寫得詳細而逼真,並進而寫道,自己的健康狀況日益惡化,“幾何不從汝而死也?死而有知,其幾何離?其無知,悲不幾時,而不悲者無窮期矣(意即死後長期相處)。”這種關於人死後有知無知的議論,以及對兩家孩子年幼、難寄希望的悲歎,縈回嗚咽,動人心魄。再接下去是講老成的死因和死期。老成原有腳氣病,老成是因此而死呢,還是另有他病,韓愈不得而知;孟郊的信和仆人報喪信所講老成的死期相差半月之久,老成究竟死於何時,韓愈弄不清楚。連侄兒得什麽病,什麽時候去世都未弄清,其悲傷和遺憾之情,不言自明。祭文的最後部分是交代後事及直抒哀情。韓愈先派仆人建中前往憑吊祭祀,視其家中生活狀況而決定是否接其家屬來京;將來如有力量,將為老成遷葬歸河陽祖墳;“教吾子與汝子,幸其成(希望他們成人立業);長(撫養)吾女與汝女,待其嫁。”一一交代後事,希冀老成能無後顧之憂,安息於九泉之下。同時,韓愈再次集中抒寫自己的哀情:“嗚呼!汝病吾不知時,汝歿吾不知日,生不能相養以共居,歿不能撫汝以盡哀……吾行負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得與汝相養以生,相守以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與吾形相依,死而魂不與吾夢相接,吾實為之(這都是我造成的),其又何尤(又能怨恨誰呢)?彼蒼者天(蒼天啊),曷其有極(我的悲痛何處是盡頭呢)?”對自己沒有盡到叔父應盡的責任深感愧疚,強烈的自責使自己痛不欲生。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