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十八節 同病相憐詠明妃

作者:李道英字數:2748更新時間:2019-09-21 12:09:09
明妃,就是王昭君。昭君字嬙,漢元帝時以良家女子被選入宮,貌美而長期受到冷遇。後因和親,漢元帝將她送給了匈奴的呼韓邪單於(事見《後漢書·南匈奴傳》)。晉人因避司馬昭諱,故改昭君為明君,後人遂稱王昭君為“明妃”。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王安石作《明妃曲》二首,引起強烈的社會反響,其原因何在呢?我們且看其詩之第一首: “明妃初出漢宮時,淚濕春風鬢腳垂。低徊顧影無顏色,尚得君王不自持。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幾曾有?意態由來畫不得,當時枉殺毛延壽。一去心知更不歸,可憐看盡漢宮衣。寄聲欲問塞南事,隻有年年鴻雁飛。家人萬裏傳消息,好在氈城莫相憶。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 全詩十六句,大體分為四部分:開頭四句寫王昭君離開漢宮赴匈奴時的情態;接下來四句是寫漢元帝殺畫工毛延壽之事;再四句寫昭君在匈奴思漢朝,想家人;末四句寫家人對昭君的寬慰。 曆來寫昭君的詩、文、賦多如牛毛,但多是寫她留戀君恩。而王安石此詩寫王昭君思念的是故國、故鄉和親人,而不是什麽“君恩”。這就一反傳統,翻出了新意,擴大了作品的社會意義。再者,詩中稱漢元帝枉殺毛延壽,這也是翻了曆史舊案。據葛洪《西京雜記》載:漢元帝後宮佳麗極多,不能一一召幸。於是就讓畫工毛延壽給她們畫像,以供漢元帝按圖選召。當時很多宮女都賄賂毛延壽,獨王昭君恃其美貌而不行賄,毛延壽就把她畫得很醜,所以始終未被召幸。乃至她赴匈奴時,漢元帝才發現她的姿色為後宮第一,並為之神魂顛倒,但已無法挽回,因而怒殺毛延壽。對此王安石說:“意態由來畫不得,當時枉殺毛延壽。”這不是王安石說毛延壽應該受賄,而是說漢元帝“按圖”召幸太荒唐,何不自己去看一看?歐陽修在《再和明妃曲》中說得更明白:“雖能殺畫工,於事竟何益?耳目所及尚如此,安能萬裏製夷狄!”意思是說,自己耳目所及之事尚且如此,更不用說對敵作戰了!這實際上是說,造成王昭君不幸的根源,不是畫工毛延壽,而是昏君漢元帝,這也與傳統看法大不相同。這些一反傳統的觀點,無疑是翻出了新意,讓讀者耳目一新。 當然,王安石詠昭君,並非發思古之幽情,而是借古喻今。王安石雖懷“矯世變俗”之大誌,但一直未受重用。嘉祐四年,仁宗召他入京作了三司度支判官,他寫下了《上神宗皇帝言事書》,洋洋萬言,極言改革之必要,並提出了一係列改革措施,但是並未引起仁宗重視,一股懷才不遇之氣鬱結胸中,故寫《明妃曲》以泄胸中不平。王昭君是絕代佳人,但因漢元帝昏庸而被遠嫁匈奴和親;她在匈奴思國、思鄉、思親人,親人隻能回信安慰她“好在氈城莫相憶”,並以陳皇後被幽閉在長門宮,雖與漢武帝隻有咫尺之遙,但同樣是失寵,所以勸她說:“人生失意無南北。”不論身在南國還是北方,碰上了昏君都一樣倒黴。王昭君是失意者中的一個,王安石自己何嚐不也是一個失意之人?詩中極寫王昭君的絕色,寫她的不幸和對國家、對親人的懷念,傾注了深切的同情,實際上都是作者自己的牢騷話:碰上昏君,在哪兒都一樣。王安石借王昭君之酒杯澆自己之塊壘,對朝廷的昏暗不明、不善識別和任用人才表示了極大的憂憤。而這也正是這兩首詩引起廣泛社會反響的根本原因。 王安石這兩首《明妃曲》一問世,隨即在詩壇和社會上引起很大反響,當時政壇和詩壇很多重量級人物如歐陽修、梅堯臣、司馬光、劉敞等均寫了和詩,引起很大的社會轟動。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