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一節 峨口撓閣

作者:陳文秀,喬建平,楊繼興字數:1380更新時間:2019-09-21 14:42:37
峨口撓閣是以峨口地域為中心,流傳在全縣各地的一種特殊的“百戲雜藝”。由樂隊與表演隊兩部分組成。樂隊的樂器有鼓、嗩呐、笙等八種。表演隊伍一般由數十架撓閣組成,每架大人小孩各一人,特殊架3人。小演員選五六歲的漂亮小孩,妝扮成各種各樣的古裝戲劇人物,站立在特製的鐵架子上,用寬布帶綁縛固定好,由體魄健壯、音樂感強的成年男子撓在肩上。當原始奔放的樂曲一響,下麵的壯漢邁開粗獷沉穩的舞步,帶動上麵的小演員翩翩起舞。在亢奮熱鬧的音樂聲中,小孩與壯漢舞為一體;演員的情緒與音樂氛圍融為一體。撓閣這種古老的傳統雜藝形式,是天、地、人和諧共處的古老的藝術典範。 峨口撓閣從生成到發展,從繁榮到瀕臨滅絕,從拯救保護到弘揚發展,經曆了六個曆史時期。一是原始社會有巢氏至秦代模仿樹源生態的生發期;二是漢代至南北朝無伴奏表演到器樂和舞蹈“相和”的轉型期;三是隋唐至民國的表演、服飾、伴奏相配套的成熟期;四是新中國成立至“文革”初期的興衰更迭的曲折發展期;五是“文革”期間的冷落沉寂期;六是實施“非遺”工程後的弘揚發展期。 近年來,峨口鎮黨委、政府為了保護和發展撓閣項目,逐年增加投入,抓住一切可抓的機遇,將這種古老的藝術推向國家與國際級活動層麵。如參加中國五台山國際旅遊月開幕式、首屆全國人口文化節、中央電視台《星光大道》、首屆中國秧歌節等十幾種大型活動。被文化界譽為“無言的戲劇,空中的舞蹈,流動的雜技,鮮活的雕塑”,它形象地反映了古老代州人的思維方式、價值追求和精神企盼。峨口撓閣2006年12月被列入山西省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6月又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