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3 俄國的變革與蘇聯解體研究(2/5)

作者:王國傑字數:46092更新時間:2019-09-21 15:27:13

    長期以來蘇聯理論界受權力製約(不能突破領導人的意誌,隻能解釋領袖思想和口號),教條主義束縛,還有極“左”思潮的幹擾,其理論要麽有嚴重局限,要麽嚴重脫離實際,要麽是掛在領導的嘴上,要麽懸在群眾的耳邊,上不著天,下不著地,政治大而空,理論虛而玄。中間經過幾代人的磨損,馬列主義的精髓被抽光了,馬列主義完整體係被肢解了,馬列主義理論隊伍變形變味了。在權力支配社會的農民國家裏還會經常出現一些的所謂“風派”理論家,他們一會兒說計劃經濟是萬能鑰匙,一會兒又說市場經濟是靈丹妙藥;一會兒拚命為斯大林模式唱讚歌,一會兒又把它說得一無是處。而且當初吹捧最美的,又是後來否定最狠的。他們的惡劣表現使理論失去了權威,也使人們對理論產生了厭倦感。當社會出現信仰危機的時候,人們會突然發現過去每一步都是絕對正確的東西,此時串在一起立馬就變成了一堆絕對錯誤的組合。這就為自我搞亂政局打開了突破口。在蘇聯解體過程中,上層先亂在政治混亂和理論貧乏上,下層則亂在生活質量和精神病態上。這一上一下,上下呼應的內力與外力的組合,就形成一種清醒人無法左右的否定一切、打倒一切的社會潮流。領導人失策,社會失控,思想混亂,這樣蘇聯在沒有任何外力條件下自我解體也就不難理解了。

    戈爾巴喬夫改革失敗就是最好的例證,失敗直接導致了蘇聯解體的嚴重後果。到1989年之後,戈爾巴喬夫的改革失去了正確理論的指導。戈爾巴喬夫及其領導群體集中了領導人才的負麵因素,麵對國內外的重大難題他們無能為力,他們隻能應付表麵事變,無法統籌全局及決策核心,左右反彈,在分化政治中瓦解了經濟。在該抓經濟時一味抓政治,到該抓政治時又放棄了政治原則,結果落了個兩手空空,最後導致了自我斷送的後果。戈爾巴喬夫的理論顧問雅科夫列夫甚至說:“共產主義是一種新的宗教,是一種具體的意識形態,在其基本內容中假設和信仰起主導作用。假設過去,假設未來,並相信這些東西都是千真萬確的。”作為黨的高級領導人的這種認識豈不是對社會造成極大的負麵影響。失去正確理論的指導,社會發展失去了方向,最後導致各種非馬克思主義和反馬克思主義思潮泛濫,造成整個社會意識的混亂,使國家處於失控狀態之中。其實馬列主義至今仍是人類文明史上的最有創意的尖端成果。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一份報告講,列寧著作在全球401 種語言譯本中譯文種類量占第一位;占第二位的是聖經,共有286 種譯文;占第三位的是馬克思的著作,有196 種譯文。這個統計證明了馬列著作在當代世界上的地位與影響。在西方現在仍有一批學者在研究馬列主義。

    再次斯大林體製的落後性的表現在經濟轉軌上。蘇聯經濟始終存在著是以民用為主,還是以軍品為主;是堅持對外開放,還是自我封閉的問題。70年來它始終是以軍工為主(蘇官方公布軍工產值占國民總值的8%,而學者及國外估計為25%),始終沒轉向以新興科技產業為主;而且是自我封閉,不積極參與國際競爭。他們遠離國際市場,無法利用國際分工和國際經驗。蘇聯經濟始終是一種半產品、半自然經濟。因此他們的產品在國際上沒有競爭力,企業也就沒效益。70年來蘇聯外貿一直落後,1987年蘇聯外貿隻占全球總額的4%。這與它的第二大國地位極不相稱。而且蘇聯出口多年來都是以石油、天然氣及礦石為主(原材料約占60%,機械產品隻占15%,化工產品僅有3%,消費品更少,約占2暢6%)。多少年來蘇聯與國際科技界、國際金融界之間幾乎沒有溝通與交流。相比之下,中國近25年來外貿發展迅速,中國的改革開放國策取得了巨大成功。到2003年年底中國的對外貿易總額高達8400 億美元(2004 年已突破1萬億美元)。自60 年代後,世界已轉入以和平為主旋律的新時代,許多國家,尤其是一些發達國家抓緊機遇,發展自己,亞洲四小龍騰飛即在此時。到80 年代世界已進入高科技信息時代。但是蘇聯仍堅持以軍備競賽為經濟發展的主戰場,甚至耗巨資陷入星球大戰漩渦之中,不能自拔,致使國民經濟嚴重失調,經濟沒有競爭力,人民生活長期得不到改善。改革開放後,人民發現與發達國家的真正差距,再也無法相信老體製的威力和它的所謂優越性了。

    有人批評蘇聯經濟實質上是一種有軍事內涵的經濟,此說不無道理。枟參考消息枠1999 年9 月22 日有篇報道說,俄軍工企業有九大部委領導,還有50 多個發展辦公室,150 個大型軍工企業聯合體。俄羅斯將近50%的科研工作者都在研製新武器。軍工企業中的熟練工人總數達1100萬,連帶家屬能占全國總人口的1/3.據俄學者阿爾巴托夫在枟蘇聯政治內幕枠一書中講,60 年代美國軍費世界第一,從1972 年起蘇聯軍費世界首位。從1965—1979年這14 年內蘇聯軍費開支增長了3 倍,年均增長8%。勃列日涅夫把出口石油掙的錢大把大把地花在軍事上了。僅1979年軍費就占到當年財政支出的1/3,比美國軍費高30%。據查60 年代蘇聯平均一年軍費開支達1570 億美元,到80年代年均2330億美元,占到國家支出的15%,是美國年均軍費支出的2 倍。1988 年美國的國民總收入為4暢9 萬億美元,蘇聯的國民總收入約合2暢5 萬億美元。蘇聯國民總收入是美國的一半,軍費開支卻是人家的兩倍,長期如此,再強大的經濟實體也會被拖垮。

    蘇美的核競賽也使蘇聯大傷元氣。從1945年7月16日美國第一顆原子彈試射成功後到1990 年間,全球共進行過2047次核試驗,其中美國1032次,蘇聯715 次,法國210 次,英國45次,中國45次。美國為搞核試驗共花費4 萬億美元,這些費用得幾代人去掙。蘇聯國力不如美國,再與美國搞核競賽,難免大傷元氣。蘇聯最後一位外交部長謝瓦爾德納澤在蘇共二十八大上發言說:“為與西方對抗,50 年來我們共花費了7000 億盧布(當時一盧布約合1暢5 美元),為跟中國對抗又花費了2000 億盧布,我們的國力嚴重損耗在這些對抗上了。”同樣,美國為冷戰付出的代價也不小:自1945年以來,美國為發展核武器50年消耗4萬億美元,50年美國軍費總支出也在15 萬億美元左右。冷戰使蘇美兩國兩敗俱傷。近50 年內蘇聯幾乎是傾全力發展軍事工業,但在軍事上與美國仍有很大差距:據美國軍方統計,在20項軍用高科技項目中,美國領先的有14 項,蘇聯領先6項。在幾十年的冷戰中,蘇聯總是以單向思維對美國的立體思維,以直線戰略對人家的間接路線,其國策方位始終是低層次的。美國好像是在用五六個頭腦在對付蘇聯一個僵化的頭腦。蘇聯領導人在重大問題決策時更多的是往後看,思維不朝前走,思維不往裏走,總在要害的外圍打圈圈,沒有戰略眼光,決策不是被動,就是有重大失誤。難怪與西方的間距越拉越大。

    龐大的軍費開支及軍備競賽已經把蘇聯拖得很虛弱,它本身就好像是一個患了重病的巨人,但為了跟美國爭霸,它懷裏抱著東歐一些小兄弟,背上再背著亞非拉一些窮哥兒們,壓得它更加喘不過氣來。對東歐及亞非拉一些國家來說,政治上你蘇聯管了,軍事上你占了,經濟上你也得包下來。到1990 年12 月,第三世界共欠蘇聯外債850 億美元,基本無法償還。冷戰思維造成了蘇聯自身的戰略錯位,錯失了自身發展經濟的幾次機遇。美國對冷戰戰略的設計是以新技術革命為先導,在高、精、尖上支持軍事現代化的,並著手牽引民用企業,使兩者良性互動,互相激勵,從而形成對蘇聯真正有威脅的經濟實力,並借此迫使對手在單一的軍備競賽中喪失經濟實力,促使其垮台。而蘇聯沒有及時與60年代國際新技術革命接軌,致使其軍工企業和民用工業在高耗低效的怪圈裏打轉轉,難怪其經濟實力每況愈下。

    二戰後的幾十年內蘇聯幾屆領導人不惜一切代價來維係社會主義陣營,以便跟西方集團對抗。僅在經濟援助一項上蘇聯損失就很大(美國講究經濟投資,投資是要講究回報的。而蘇聯提倡的是無私援助,援助多為無償的了;給這些國家的貸款是無息或低息的)。據查到1990 年初,古巴欠蘇聯的外債達155億美元,越南欠100億美元,蒙古欠蘇聯的外債95 億美元。那些年蒙古年均國民總收入還不足10億美元,明眼人一看它就沒有償還能力,給它貸款肯定難還。多少年蒙古沒有石油化工企業,它的石化產品全由蘇聯承包了,蒙古人用畜產品來償還,石化產品與畜牧產品的價格比又使得兩國關係十分緊張。一些人把蒙古叫做蘇聯的奶牛。可見不按市場規律辦事,國與國關係也處理不好。一位蘇聯學者講,蘇聯在30年內始終以低於國際價30%的價格向東歐各國供應石油和天然氣,據他估算僅此項蘇聯至少損失了近千億美元的收入。而且東歐各國還不買蘇聯人的賬,批評蘇聯的大國、大黨主義,雙方關係緊張。這裏邊的教訓太多,許多問題讓人想不通。

    斯大林體製落後性的第三個方麵即它的痼疾——經濟結構病:經濟發展的高速度、低效益,高能耗,高物耗的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據蘇聯一位經濟學者講,同數量的原料蘇聯所生產的產品隻是美國的1/4,是日本的1/6.1965—1975 年這10 年內蘇聯農業投資是美國的4倍,農業勞動力比美國多7倍,而蘇聯的農業效益僅是美國的20%。蘇聯的科技投入與美國相當,但其成果僅有美國的10%。據俄文枟論據與事實枠1991年第26期上一篇文章講,1986 年蘇官方公布,蘇聯工業效率是美國的55%,農業效率是美國的20%。但實際上工業效率僅是人家的25%,農業更差,僅是美國的9%。蘇聯單位產品的原材料消耗是美國的1暢5倍,能源消耗也是美國的1暢5 倍。金屬加工率蘇聯是40%,而西方發達國家能達80%~90%(其實中國至今仍存在這個問題:2004年8月31日枟參考消息枠講:中國單位產值石油消耗十倍於歐美。2004年英國創造1000 美元利潤僅耗油0暢4桶,日本0暢42 桶,德法0暢47 桶,美國0暢59 桶,而中國高達40桶!)。蘇聯70—80 年代年均報廢的大型設備重達2500 萬噸。許多設備放在那兒,任憑風吹雨打,沒人心疼。在進入信息科技時代之後,西方發達國家在生產中廣泛采用電子信息技術,大大降低了工業生產中的能源與物質消耗。如1977—1988年,每單位國民總收入的能源消耗,美國下降2暢4 倍,日本下降2暢6倍。日本1978—1988年間,國民總收入增長26暢5%,而能源進口卻減少了30暢6%。但是在蘇聯,1976—1988年間,其鋼鐵、煤炭、水泥、機床產量占世界第一,而電子工業、信息技術卻十分落後。傳統產業部門得不到高科技的支持,造成能源消耗高,資源浪費嚴重。到1990年時,蘇聯自己也承認:蘇聯的國民經濟的結構是典型的不發達國家的經濟結構。1990 年時戈爾巴喬夫也說:“西方國家已進入高科技時代,而我們仍然停留在過去的技術時代。”1991年據日本一家雜誌講,蘇聯計算機技術比西方落後10年,蘇聯大型計算機僅是美國1/10,蘇聯個人擁有的電腦隻是美國的1‰。

    蘇聯經濟結構不合理的問題早在30 年代就暴露出來了。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結構經曆了三個階段:勞動力密集型、資本密集型、知識密集型。有人認為蘇聯經濟結構比西方落後30—50年。到了80年代,蘇聯的生產資料生產占總產值的75%,日常生活用品隻占總產值的10%,第三產業基本上不掙錢,多為虧損。因為在蘇聯好長一段時期服務業、運輸業、旅遊業等都由國家補貼,不講利潤,人們還長期把這些說成是社會主義的優越性,致使蘇聯的第三產業長期萎縮,沒有發展。蘇聯農業和輕工業長期落後是眾所周知的。1990 年7 月戈爾巴喬夫在蘇共中央全會上講:蘇聯每年用於日用消費品生產的資金僅占工業投資總額的1/7.1200 多種消費品中有1000 多種長期短缺。有資料講,蘇聯時期70%的科研經費、60%的大型企業都用在軍工產品上了。在蘇聯解體後70%的軍工企業被迫停產,大量設備閑置,大量人員下崗,大批人才外流,損失慘重,教訓深刻。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