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3 中蘇兩黨的論戰及兩國關係的惡化(1/2)

作者:王國傑字數:3936更新時間:2019-09-21 15:27:21

    中蘇兩黨的分歧實際上是從1 956 年召開的蘇共2 0 大上已經開始了。到了60 年代初期兩國關係惡化,中蘇兩國之間的正常交往完全中斷了20 餘年,中蘇兩黨之間的論戰達到空前激烈程度,雙方不僅撕破麵皮論戰,甚至幾乎到了動武的程度。現在看,當時蘇聯的大國、大黨主義起了很壞的作用,中國的極“左”思潮也有一定責任。中蘇兩黨的爭論本屬正常,人們對任何事情的看法不可能完全一致,人們對事物的認識也不可能一步到位。但中蘇兩黨都認為自己絕對正確,硬把對話變成對抗,硬把正常的爭論變成了不正常的互相攻擊。最後不僅傷害了兩個大黨及兩個大國之間的正常關係,而且也給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造成巨大傷害與損失,其中教訓深刻而慘痛。

    在蘇共二十大上,中蘇兩黨就斯大林評價問題,對世界大戰爆發看法等方麵發生嚴重分歧。赫魯曉夫的本意是想以批判斯大林開始他的政治改革。在蘇共二十大上,他揭露了斯大林在肅反、二戰初期失利等問題上的嚴重錯誤,幾乎完全否定了斯大林,甚至要把斯大林的遺體從莫斯科紅場上搬走。毛澤東提出對斯大林的功過要三七開,即三分錯誤,七分功勞。在對待爆發世界大戰問題上赫魯曉夫提出世界已經進入和平發展時期,主張改善蘇美關係。中國反對赫魯曉夫這些理論觀點及做法,認為世界大戰的危險依然存在,並提出“備戰備荒為人民”、“防修反修”、“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等口號。現在回過頭看赫魯曉夫當年的許多觀點都是可取的,比如說他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理論與實踐就是值得肯定的。有人講赫魯曉夫之所以失敗正是因為他是用昨天的思維在今天幹了明天要幹的事,此說十分精彩。可惜的是中國當時看不到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並且在“文化大革命”中把劉少奇和鄧小平的一些改革觀點批成修正主義,致使中國錯失了 60年代大發展的良好機遇。

    此後,即從1963 年9 月到1964 年7 月,中共中央連續發表了九篇文章,批判196 3 年7 月1 4 日蘇共中央致中國共產黨的一封公開信,這九篇文章就是人們常說的“九評”。在“九評”中,康生等人指責蘇共是分裂主義者,赫魯曉夫“包產到隊”是修正主義,是搞資本主義複辟。以至到196 8年後又指責蘇聯是中國的頭號敵人,提出發動防修反修運動,中蘇兩黨、兩國關係進入惡化時期。這20 年中蘇對抗,給兩國都帶來了十分消極的後果,它大大阻礙了兩國的經濟發展,也給世界和平事業造成不利影響。中蘇邊界糾紛是兩國關係惡化的最高表現。僅 19 63年一年內中蘇邊界糾紛達 400 0 多起。蘇方在中蘇邊界布置軍隊達上百萬人。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