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五節 襯衫大戰(1/4)

作者:劉戰英字數:10722更新時間:2019-09-21 17:11:18

    一連數日,張曼新焦慮不安。

    張曼新有個習慣,當事情緊急和需要毅然決然地做出抉擇時,就要眉峰聳起,而且兩腮陡地立起兩條堅硬的肉棱子,豪氣逼人。

    這次讓張曼新心焦如焚的是:一些華商為了個人及局部的眼前利益,不顧市場價值規律,同胞相殘,鷸蚌相爭,競相壓低襯衫價格,大肆拋售。一件在國內也要賣幾十元的襯衣,在這裏以相當十五元人民幣的低於成本的價格進行拋售。一時間,襯衫降價之風如洪水猛獸和瘟疫肆虐,將要毀滅性地摧垮廣大華商幾年來用辛勤的汗水和忍辱負重開拓的中國輕工商品的市場,如果任其發展下去,將使廣大華商蒙受難以承受的巨大災難。

    情況十分危急!

    廣大華商絕望地呼喊:“這樣下去可怎麽得了呀!”

    市場上的中國襯衫兵敗如山倒似的跌價態勢,烈焰般熾烤著張曼新的心。

    廣大華商絕望的呼喊,千斤重錘一樣地擂擊著張曼新的心胸。

    怎麽辦?

    莫非就這麽眼巴巴地看著旅匈華胞慘遭襯衫跌價的無情荼毒?!

    急廣大華商之所急的張曼新坐臥不寧,寢食難安。

    他多次召開“華聯會”理事會,並多次到市場調查了解,首先弄清襯衫價格狂跌的原因。

    然而,如果說原因沒有弄清楚之前就感到可怕的話,那麽原因弄清楚之後則在“可怕”前麵要加上一個“更”字了。

    因為,造成今天中國襯衫價格狂跌的痛心局麵的始作俑者,正是旅匈華商自己。

    “華聯會”主辦的《歐洲之聲》報以“社論”的名義發表了《總把新桃換舊符》的文章,文中對襯衫跌價的原因是這樣分析的:

    一、超量發貨,導致供求失衡。供大於求,致使商品大量積壓,為減輕資金壓力而被迫降價;

    二、出於不正當的競爭,企圖吃掉對手,達到能壟斷一種至數種商品為自己獨家經營而故意降價;

    三、詐騙來的國內商品在此市場銷贓,無須計成本而降價。

    《歐洲之聲》報分析的以上三條原因,不能說不準確,但是還有更重要的一條,即一些中國人的一盤散沙和“窩裏鬥”及“豆萁相煎”的劣根性,這一條比起前三條來則更具有危險性、破壞性和難以製約性。

    一些中國人所以難以製約,張曼新剖析道:這些人的心態是,寧肯大家都死,也不讓一個活著;或者為了自己活著,不顧大家都死。這種利己主義的頑症,是很難治愈的。

    根源找到了,危害清楚了,但是怎麽立即富有成效地控製住這股凶猛的襯衫跌價濁流呢?

    這個問題是令張曼新頗費心思和最為頭痛的難題。

    為了征求療治的辦法,張曼新又是召開“華聯會”理事會,又是征求個別人士意見,大家想出一個不是辦法的辦法,一個難以為之又不得不強行為之的決策,這就是發揮“華聯會”的權威,采取對襯衫強行限價的辦法。

    這個辦法能夠行得通麽?

    張曼新在問自己,也在問“華聯會”的理事們。

    他們問來問去,感到把握性不大。

    原因是多方麵的。除去通常的市場規律外,集中到一點,即統一限價應該是一種政府行為,也就是政府可以運用法律、法規和行政手段強行實施。

    而在這一點上,“華聯會”恰恰不具備這個功能。

    “華聯會”充其量隻能利用《歐洲之聲》報發個“告華商書”之類的文告,可這種文告較之被利益驅動得已經飛速旋轉起來的車輪又能起到多大的製動作用呢?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