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一節 “希望工程”,希望中的愛(1/4)

作者:劉戰英字數:11202更新時間:2019-09-21 17:11:22

    “情係中華”,這含義深沉又筆力遒勁的四個字,既是當今中國一位身世不凡的人物給“華聯會”的題詞,也是對“華聯會”會長張曼新的勉勵與獎賞。

    一九九六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寧夏日報》在“西部周末”版頭版頭條位置,用小孩子拳頭般大的黑體字標題《三十萬捧出僑領愛國心》,刊登了張曼新在寧夏回族自治區涇源縣蘆草窪吊莊興建“曼新希望小學”的報道。

    報道說:“匈牙利華僑領袖張曼新先生十一月十九日來到自治區政府外辦會議廳,打開手提箱,拿出一疊疊美元、奧地利先令、人民幣,共折合人民幣三十萬元,捐給涇源縣蘆草窪吊莊,用於興建一所‘曼新希望小學’”。

    報道強調指出:三十萬元,對港澳同胞、海外僑胞中的億萬富翁來說,不過是‘毛毛雨’,而對從一九九二年起就全身心地為匈牙利乃至歐洲華人事業忘我工作不索取分文薪水的張曼新先生來說,就不是一個微不足道的數字。

    “為了湊足這三十萬元錢,十一月十八日,張曼新將他五年前在銀川市內蒙飯店置下的四套甲級客房全部拋出,賣了十二萬元人民幣。”

    報道著重介紹說在‘曼新希望小學’捐款儀式上,因患重感冒嗓音有些沙啞的張曼新動了真情:‘我是喝黃河水成長起來的,寧夏是我的第二故鄉。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

    “不久前,當他得知寧夏隻有三四所希望小學,遠遠少於其他省區時,他決心在第二故鄉興建一所希望小學。他希望這所學校能使那些最貧困的學齡兒童受益;他希望這所學校能真正充滿希望,有更多的孩子考上初中、高中乃至大學。”

    報道接著說:“有關部門把這所‘曼新希望小學’安排在回族聚居的涇源縣草窪吊莊,當前去考察的張曼新看到有的兒童光著腳走到四五公裏外的學校讀書,得知還有數百名學齡兒童失學時,心裏非常難過。他呼籲港澳同胞、海外僑胞伸出援助之手,改變祖國貧困地區教育的落後狀況,他希望國內先富起來的個體經營者向失學的孩子們獻出愛心。他激動地說:‘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教育是民族振興的頭等大事。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說起張曼新與“希望工程”的淵源,那是一九九四年他與“華聯會”一些夥伴們應邀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四十五周年華誕期間。

    金色十月的北京,到處呈現著秋的豐碩。重巒疊障的香山滿山如火的紅葉,秋陽下氣勢雄偉、豪華壯麗的故宮和天安門城樓的紅樓黃瓦與人民大會堂、革命曆史博物館和毛主席紀念堂的莊嚴肅穆交映生輝,還有迎風獵獵的節日的紅旗,無不象征著輝煌的收獲,令人心裏感到喜悅和充實。

    然而,當參加國慶節觀禮的張曼新和他的夥伴們來到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希望工程”辦公室,心立刻像被掏空了,又似一種空落之後的沉重,那沉重的感覺似鉛砣樣的大山,壓抑得胸口發悶,還有一種酸酸的苦澀。

    隻見櫥窗裏的圖像上一個黑白色調反差極其鮮明的小女孩,蓬鬆的頭發裹著一張圓圓的發白的小臉,小臉上一雙大大的充滿饑渴的眼睛,稚嫩的小手握著一支鉛筆,仿佛在無言唱著“我要上學”這樣一支既現實又古老的悲涼淒婉的歌,鐵勾子一樣死死地勾住人們的心,使人怦然心動。

    張曼新覺得兩條腿頓時變得沉重了,心房像壓上大山似的發悶。

    張曼新一行受到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秘書長徐永光的接待。

    張曼新在秘書長徐永光的介紹中聽到兩組令人震憾和驚悸的數字:即我國現有近二億文盲,全世界每四個文盲中,就有一個是中國人;近十年來,我國平均每年至少有一百萬兒童因家庭貧困而失學。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