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十節 鐵府(1/2)

作者:石建旺字數:3346更新時間:2019-09-21 21:32:59

    在上黨地區有一句民諺:“萬裏蔭城,日進鬥金。”說的是長治縣赫赫有名的“鐵府蔭城”。千百年來,鐵貨以“蔭城”著稱,而蔭城又以“鐵貨”聞名。早在明清時代,蔭城曾經是中國北方最大的鐵貨生產和貿易的集散地,這裏曾經打造了許許多多“非潞州鐵貨不要”的鐵器名牌,也曾經成就了一個個“車轍馬跡遍天下”的鐵商集團。這裏不僅是鐵文化的發源地,更是潞商文化的發祥地。如此一個千年古鎮,自然有著“鐵花滿城飛舞”的輝煌。

    蔭城坐落在長治縣城南十公裏處的雄山腳下,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這裏就開始冶鐵,東漢時被稱為“天然鐵府”。千百年來,這裏生產的手工製鐵鍋、鐵釘等鐵器,以其質高價廉贏得市場,招徠八方客商。明清兩代,產品內銷全國各地,外銷朝鮮、不丹、尼泊爾、波斯、俄國等十多個國家,因而就有了“萬裏蔭城”的美譽。

    據史料記載,當時以蔭城鎮為中心的周圍上百個村莊,幾乎村村有鐵爐,戶戶在打鐵,鐵爐作坊是星羅棋布,風箱聲、錘擊聲晝夜不斷。蔭城人不僅會打鐵,還善於賣鐵,他們往往是夫婦兒孫形成家庭作坊,祖輩相傳手藝,代代經營,前店銷售後場鑄造,鐵貨源源不斷地由商家販運到各地區。當時,各地客商在蔭城鎮開設的鐵器棧鋪就有六十多家,蔭城人在全國開設的鐵貨店鋪也有三十多家。所以,蔭城的大小街巷都有外地客商常駐,客店、旅館就有上百個。每到夜晚,商客在鎮上的客棧飯店流連忘返,整個蔭城鎮仿佛一個不夜城。當時鐵貨運輸主要靠駱駝馱運,故而有“日夜鈴鐺響,駱駝排成行”、“駱駝送貨到口外,黃金白銀滾滾來”的歌謠流傳。鐵貨年交易額最高時達一千多萬兩白銀,這也便有了“日進鬥金”的說法,正因如此,才有了蜚聲海內外的“蔭城鐵貨會”。

    說起這每年一次的鐵貨會,還有一段美麗傳說:相傳三國時期,關羽過五關跑到蔭城,由於連斬數將,他的青龍偃月刀已卷了刃。他想磨刀,但這裏久旱無雨又找不到水。眼看蔡陽就要追上來,他不禁對天長歎:“皇天不助我,吾命休矣!”話音剛落,隻見天上頓生烏雲,頃刻間下起了大雨。關羽大喜,就雨磨刀。不一會兒,蔡陽追來,交鋒隻數個回合,就被關羽一刀斬於馬下。後來,外地商賈為了祈求關老爺保佑他們生意興隆,來往平安,便主動捐資,在關羽磨刀的五月十三這一吉日設會建廟,拜神唱戲,曆時半個月,興起了對關公的祭祀活動。鬥轉星移,廟會和鐵貨貿易自然融為一體,廟會是越辦越大,生意也就越做越紅火,時至今日,當地的農諺中還有“大旱不過五月十三”的說法。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