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二十節 霞莊(1/2)

作者:石建旺字數:3304更新時間:2019-09-21 21:33:04

    黎城縣有這麽一個村莊,叫霞莊,她在一千五百多年的曆史中,有著“奇、古、人文、紅色”四大特點,外鄉人是爭先恐後去長見識。

    先說“奇”:“奇”是指這個村的街巷“奇”。從高處看,這裏無論大街小巷,都是“丁字形”布局。村裏的主要街道,隻有將近一華裏長,但卻有三十多個街巷互相連著。這些街巷有的直接通向村民家裏,有的連接其他街道,形成一個錯綜複雜的八卦圖,形似一個迷宮。如果是外鄉人,進去以後還真走不出來,甚至會轉來轉去返回原地。現代化的設備在村裏也不管用,比如打手機任你怎麽打,就是打不出去,因為沒信號。可一出村,信號就好好的。難道這“丁字形”四通八達的街道布局對現代化的通訊設施也有影響嗎?不得而知。

    村民們說丁字形布局有許多好處。一是防火,一家跟一家不相連,萬一有誰家著了火,燒不到另外一家。二是防盜,小偷進了村,弄不清從哪個街巷進出,所以,輕易不敢進家。三是防雷擊水淹,每年雨季的時候,村子裏所有的降水,都會穿街而過,流入村南一個叫“園池”的人工湖內。“雨水全入塘,不流到異鄉”,這不能不說是一塊聚財的風水寶地。

    再說“古”。“古”是說這個村的年代久遠,據記載有一千五百多年曆史。像春秋閣、關帝廟、李家祠堂、王家祠堂等古建築,至今保存完好,透著濃厚的古意。其中春秋閣、李家祠堂建於民國2年春天,被命名為“裔堂”,“裔”指的是其為老聃的後裔。這裏有民國4年十月初一立的碑為記。當然,這在村裏的古建築中算是最年輕的了,三是“人文”。據《霞莊村誌》記載,明清時期霞莊村私人辦書院和經館者常有數家,師教之嚴名揚鄉裏,真是教育有方,高徒輩出。除本村和鄰村的學生外,外鄉、外縣前來寄宿求學者也不在少數。據統計,明、清兩代做過朝廷命官七品以上的就有二十五人。“狗看告示”、“牧羊人授課”等關於讀書人的典故,在這一帶流傳甚廣。曆史上霞莊因讀書人多,不論大事小事,喜歡張貼告示,甚至小孩夜哭也要在街上貼一張類似“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個夜哭郎,路人君子念一遍,保我小兒得安康”的告示。相傳清嘉慶年間,首戶王思元家公子寫好告示,交給人去貼,戶主的一條狗也跟了去。他在街道牆上抹糨糊貼,狗就在跟前抬著頭看。路過的村民看見此情景,誤認為狗也識文斷字,就一傳十,十傳百流傳至今。而“牧羊人授課”說的是光緒末年廩生王培,到潞城縣潞河村放羊,身帶“四書五經”,羊在一邊吃草,他在一邊讀書,手不釋卷,還與這個村的一個私塾先生探討。當地鄉紳看見後,認為教書先生和牧羊人混在一起,有失體統,極為不滿。先生體察到鄉紳們的情緒後,假稱自己身體不適,讓王培代為授課。王培並不推托,牧羊鞭放在桌上,展卷開講,析字解意,深入淺出,才華橫溢,學藝非凡。在場的幾位鄉紳無不麵露驚訝,問道:“先生貴府在何處?”王培答曰:“霞莊。我乃牧羊人王培是也。”鄉紳們驚道:“霞莊‘文風村’果然名不虛傳,連牧羊人亦如此熟讀經書,果真是‘染缸裏無有白布’啊!”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