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四十四節 下馬碑(1/2)

作者:石建旺字數:4620更新時間:2019-09-21 21:33:19

    有幾個朋友去沁縣辦事,路過一個叫墳上的村莊時,意外發現在一片空曠的田地裏立有一座巨大的石碑,覺得好奇,決定看個究竟。這一看,竟讓在場的每一個人驚奇萬分。原來,這不是一個普通的石碑,而是一座下馬碑。在這個貌似普通的小村莊,竟然有昔日皇家設立的諭令碑,這讓大家心裏充滿了疑惑。誰會有如此大的功德而享此殊榮呢?

    大家都知道,從前,稍有點身份的人,多以馬為代步工具。封建時代如果能夠騎上一匹皇帝賜予的禦馬自由出入皇城,那可是了不起的大人物了。和騎馬文化相關,就產生了上馬石、下馬碑、拴馬樁。而下馬碑則是昔日皇家設立的諭令碑,是一種顯示封建等級禮儀的標誌。文武官員、庶民百姓從此路過,都必須下馬下轎,以示尊敬。可見,擁有下馬碑的主人絕不是個等閑之人,必定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賢臣。

    從墳上村這座下馬碑的碑文來看,此碑的主人是清朝康熙年間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他叫吳碘。那麽,吳碘是個什麽樣的人,他的下馬碑為什麽會出現在沁縣,他和沁縣又有著怎樣割舍不斷的關係呢?

    要說吳碘與沁縣的關係,那可非同尋常,吳碘的家鄉就在沁縣的徐村。在沁縣,無論大人小孩,男女老幼,每逢向人們誇耀自己的家鄉時,都會說出這樣一句順口溜:沁州三件寶,雞蛋、瓜子、吳閣老。這個吳閣老就是吳碘,民間尊稱他為“閣老”。那麽,吳碘到底做了什麽,會在百姓中有如此口碑?

    吳德齋是吳碘第九代世孫。他說,吳碘出生於清朝年間一個書香家庭,父親是一名私塾教師,三歲時,一場意外的大火燒掉了家裏所有財產,自此家境日漸衰落。在這樣一個貧困潦倒的環境下勤奮讀書的吳碘,被富豪子弟譏諷為“癩蛤蟆想吃天鵝肉”。十八歲上,他考中舉人,二十三歲中進士,三十一歲當上了河南確山縣知縣。

    確山縣位於河南省的南部,是一個交通要道,曆史上被譽為“中原之腹地,豫鄂之咽喉”。那個時候的確山縣地瘠民貧,戰亂頻繁,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出現了大批流民。麵對這樣一個地方,年紀輕輕的吳碘首先撫慰流亡的百姓,並采取減免賦稅、獎勵墾荒等措施,很快使民心安定,生產得到發展,並有了“寇絕一時”的美譽。到了康熙十二年,吳典三十七歲,“三藩之亂”爆發,局勢動蕩。為安全起見,很多人勸吳碘把家屬送回老家,吳碘斷然拒絕。他說:“逆賊的叛亂是不會長久的。倘若我送妻子回歸故裏,人們還能鎮定嗎?”於是,他命人將柴草堆積樓下,告誡家人:“如有不測,以死抗爭。”吳碘的英雄氣概極大地安定了民心。當時,正趕上康熙南征,他發現這個漢族出身的年輕地方官很有治理政事的才能,因此倍加賞識,立即把他越級提拔,從縣令直接晉升為吏部主事,一直到保和殿首席大學士兼刑部尚書。

    刑部尚書可是個不小的官,喜訊傳到家鄉沁縣,人人歡呼雀躍,感到十分光彩,就更別提自己家人了。官大腰板自然挺得就比別人直。這一“直”不要緊,事就來了,什麽事?讓老百姓怨聲四起的麻煩事。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