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十節 後溝(1/2)

作者:石建旺字數:4484更新時間:2019-09-21 21:33:29

    後溝是沁縣東南山區的一個百十戶人家的小村子,四周距縣內主要交通幹線5公裏,相對閉塞。但在70多年前,這裏卻是進退自如、攻守鹹宜的兵家必爭之地。據當地的老人們講,很早的時候,村前的一條車道就是銅鞮縣通往沁州城的官道。

    1938年,這個小山村格外令人關注。這年的冬天,村北頭隨山就勢的一座嶄新的宅院裏,迎來了一批特殊的客人《新華日報》(華北版)全體編創人員。他們受中共中央派遣,由朱德、彭德懷直接安排在這裏安營紮寨。

    1939年1月,一張張散發著油墨香味的《新華日報》(華北版)從這裏飛向大江南北,華北抗戰的消息像一顆火星,點燃了全國民眾抗擊日寇的熊熊烈火。

    《新華日報》(華北版)在這一時期走上太行山,一是戰局變化,報館必須轉移,再有就是我黨華北抗日根據地迅速壯大,急需要把這裏發生的一切告訴全國人民,這為《新華日報》(華北版)的誕生創造了條件。其實在1938年7月,保衛武漢的會戰已拉開序幕,武漢《新華日報》根據中共長江局的指示向重慶轉移。同時,報館的楊放之、何雲等15位同誌按計劃轉戰西安,準備開辟西安分館,出版《新華日報》(西北版)。由於國民黨的阻撓,出版(西北版)的計劃被扼殺。這時,朱德總司令得知消息後,便對何雲同誌風趣地說:“如果他們不歡迎你們,華北軍民歡迎你們。在偌大的太行山地區,隻有一兩張油印或石印小報,字體又小又模糊,看的時候還得戴老花鏡,真費勁。”不久,彭德懷副總司令把在晉東南根據地出版《新華日報》華北版的意見報告了中央,中共六屆六中全會正式決定創辦《新華日報》(華北版)。

    1938年10月初,何雲、江橫、周永生等同誌一行十幾人,分兩路奔赴太行。這時,晉東南已有幾家小報,晉冀豫區委也剛剛於5月1日創辦了《中國人報》。經研究決定,吸收《中國人報》部分人員,兩報合並,以加強報館力量。1938年11月中旬,何雲、陳克寒以及印刷廠職工先後開進沁縣後溝村。1938年12月8日,《新華日報》(華北版)編印一期試刊,1939年元旦成功創刊。四開四版,隔日刊,屬中共中央北方局機關報。報紙一出版,發行量達兩萬份。一年後,發行量就達到5萬餘份。北方局書記楊尚昆同誌曾高度讚揚:“《新華日報》(華北版)的努力,替我們新聞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開辟了敵後新聞事業的新紀錄。”

    當時,《新華日報》(華北版)選擇後溝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個是當時這裏很偏僻,不易被發現;另一個是這個村裏房子多,質量還算不錯。

    如今的《新華日報》(華北版)舊址,房屋早已日漸殘破,充滿了歲月的滄桑。這是一處民國時期的建築,院牆牌匾上隱約可辨“新華日報社”幾個大字。宅院坐北朝南,呈“田”字格局,為兩進院落布局。上院分東西兩院,中軸有過廳、正房,兩側為東廂房、西廂房,有窯洞5孔,樓12間,過廳房14間;下院有窯洞式正房7間。院子裏如今還住著村民。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