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四節 雄山(1/2)

作者:石建旺字數:3778更新時間:2019-09-21 21:33:54

    長治縣西火、蔭城、南宋三個鄉鎮,方圓六七十裏,綿延著一座龐大的山脈,叫雄山。這是一座雄厚挺拔的山脈,也是曆史文化名山。早在明代,人們就把“雄山疊翠”列為長治縣古八景之一,“雄山十奇”更是馳名上黨。

    雄山,又稱老雄山、南雄山,位於長治縣東南16公裏蔭城村南部,主峰海拔1400多米,為長治縣境內第一高峰,以“此山視諸山特為雄壯”而得名。山上古跡甚多,“金牛廟”“東山書院”“聖井”“石公婆”“八仙樹廟”等十處人文及自然景觀,統稱“雄山十奇”。

    早在春秋時期,雄山周圍就已經開始挖煤冶鐵,明清時,蔭城鐵貨暢銷五湖四海,享譽歐亞大陸,曾有“萬裏蔭城、日進鬥金”之說。不過,這一說法,傳說還跟“雄山十奇”之一的牛神廟有點關係。

    雄山東麓,坐落著一座香火旺盛的古廟堂,這就是“雄山十奇”之一的牛神廟。相傳,古時雄山深處曾藏有一頭拉磨金牛,“金牛拉一拉,蔭城發一發,金磨一轉開,財源四方來”,於是有了“萬裏蔭城,日進鬥金”的繁榮昌盛。

    然而有一天,一個盜賊來雄山盜取金牛。盜賊生拉硬拽,結果把一支牛角掰斷了。金牛痛得大聲怒吼,瞬間遁入土中化作牛神山。盜賊嚇得逃竄至八義一帶,一不小心,手裏的牛角也落地化作牛角山。後來,村民就在金牛化沒之地修建了牛神廟,以鎮邪祟。曆史上曾數十次修葺,千百年香火不斷。如今,牛神廟已擴建成為集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全神廟,並易名為“牛神山莊”,是方圓百裏百姓敬瞻的祭祀之所。

    在雄山的溝壑鬆林中,隱藏著一個小山村,叫聖井背。如今,村裏的人們已經搬遷至山下居住,這裏已是人去村空。然而,就是這個小小的山村,卻有著膾炙人口的民間傳說和非同一般的人文景觀。“雄山十奇”中的“東山書院”“聖井”和“八仙樹廟”,就在此地。

    據明《潞州誌》記載,“東山書院”創建於宋靖康年間(約1126年),是上黨地區最早的書院。元泰定乙醜年(1325年),蔭城儒士李恒捐資重修,並以二頃田地、萬株鬆樹贈以書院作講學資費。元末,兵部尚書李惟馨,尤其關注家鄉的“東山書院”,特聘禮部書敕匾額,公諸天下,並辭尚書之職,回鄉教學,並與執掌六部的壺關杜敩、戶部尚書董誠結社雄山,譽為“雄山三老”。“雄山三老”在雄山腳下建立“可已堂”“知非齋”“萬鬆亭”。

    在聖井背村西的幽穀中,一座寺廟屹立在高崖之上,紅牆青瓦,頗為壯觀。這是創建於金代的“先師殿”。“聖井”就在“先師殿”的屋簷之下。相傳,仙人呂洞賓,卓劍雄山巔,誠招天下宗族匯集,後拔劍而去,劍穴成井,清泉橫溢,於是稱之為“聖井”。小山村“聖井背”也因此得名。此井約兩米多深,井水清澈,甘甜爽口,據說,喝了可消災祛病。其實,聖井不隻這一處,還有一處在山腰上。井旁立有一小廟,門上方鐫刻有“江漢以望”四字,大概是此井之源與江漢之水遙遙相望之意,隻可惜井水已經幹涸。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