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三十五節 根雕迷

作者:石建旺字數:2642更新時間:2019-09-21 21:34:11
長治縣南宋鄉的長青村,有一個叫王向軍的小夥子,今年30歲,打小就喜愛根雕,經常一個人躲在自家的小閣樓裏,擺弄各種形狀的樹根。他手裏出了不少優秀的作品,當地人送給他一個雅號“根雕迷”。今天我們就給您講講他的故事。 高不足兩米,寬不過五步,隻有六七個平方米的小閣樓,就是王向軍創作的工作室。狹窄的房間裏隨處擺放著完成與沒完成的作品。這些枯樹老根經過脫胎換骨,竟煥發出了充滿韻律和張力的美感。十多年來,就是在這個簡陋的閣樓裏,他完成了大多數根雕作品的創作。狹窄的房間裏隨處擺放著他完成與沒完成的作品,就好比來到一個藝術博物館。 其實,對於一件美好的根雕作品,選材是最重要的,也是根雕的第一步。這個尋找材料的過程,也就是運用生活經驗和藝術修養,尋找創作題材的過程。要求創作者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找出根的奇、特、怪、妙之處。 這一天,向軍要去幾十裏以外的大山裏尋找雕刻的原材料。在山坡上他看到了一個比較理想的枯樹根。盡管有爛的空洞,但形狀好,根連根有空洞感,隻是由於樹根紮得很深,他帶的工具不趁手沒能刨出來,於是決定改天找件上手的工具再來。據向軍說,像這樣為了一個樹根,跑上幾趟的時候實在太多了。奇特的根往往生長在險惡、艱苦的環境下。相反在平原上、沃土裏生長的根,則很少有奇特形態。從選材、造型、構思和製作,直到命名,一件作品需要曆時一年半載,甚至更長時間方可完成。那麽向軍又為什麽會喜歡上根雕創作呢?這還得從他的父親說起——王向軍的父親是個木匠,做木工活很有兩下子,尤其對雕刻更是拿手。王向軍小的時候,就常跟著大人學這學那,自然對根雕藝術情有獨鍾了。由於父親的緣故,他的願望就是考上美術學院,係統的學習根雕藝術,然而這個願望卻在他17歲那年化為了泡影。 王向軍說他那時還在初中念書,父親給別人蓋房子時,樓板斷了,摔下來,把腰椎神經摔得受壓迫了。當時,家裏就和天塌了一樣,生活沒有了經濟來源,自己也不能念書了。 從那時起,生活的重擔就壓在了向軍的身上。他輟學後,去磚窯打工,靠拉磚車掙的微薄收入,來維持一家的生計。然而生活的重擔,並沒有壓垮向軍對藝術的向往,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用山上的一個樹根,做了條龍,得到了朋友的誇獎,大大鼓舞了他搞根雕創作的信心。 但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肯定向軍的作品,有個行家就給他潑了瓢冷水。他指點說,這不能叫根雕,隻能算木雕,不能什麽都雕出來,得保留天然自然的東西,手工雕刻隻能起到一個畫龍點睛的作用。 這位行家的指點,無疑是雪中送炭,從此向軍踏上了根雕創作之路,並為此放棄了不少可以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然而在最初的日子裏,這條路並不平坦。他在工作之餘到大山裏選好材,又不敢大白天拿回家,隻有到傍黑沒人的時候才敢悄無聲息地扛回。在別人的冷嘲熱諷中,向軍一個人待在小閣樓裏,對著選來的樹根苦思冥想,潛心研究。 功夫不負有心人,向軍的根雕作品《鶴鹿同春》,在長治市建市60周年雕塑作品大展上獲得二等獎,被當時的大展組委會收藏。 王向軍的作品,或粗獷厚重,或委婉細膩。我們在欣賞這一件件美輪美奐的根雕作品時,更為他堅強的毅力所折服,一段不同尋常的坎坷之路,造就了這位“根雕迷”。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