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二章 中世紀時期的基督教(1/5)

作者:孫竹字數:18618更新時間:2019-09-21 22:23:55

    (一) 東西教會大分裂——一個主兩個教

    1、羅馬帝國的分裂

    公元395年1月,信使騎著快馬在驛道上飛奔,他們傳遞著一個驚人的消息,羅馬皇帝狄奧多西在米蘭“駕崩”。

    不久,帝國最高當局根據皇帝的遺囑,作出了一個重大決定:將帝國版圖劃分為東西兩部分,由他的兩個兒子分別統治。十八歲的長子阿卡狄烏斯統治東羅馬帝國,以君士坦丁堡為首都;年僅十歲的次子霍諾利烏斯則接任西羅馬的皇位,以拉韋納為首都,但名義上的首都仍是羅馬。從此以後,東、西羅馬帝國分治的局麵便正式固定下來。

    羅馬帝國的版圖被分為兩塊,東羅馬帝國的領土包括希臘、小亞細亞、敘利亞、巴勒斯坦和埃及;西羅馬帝國的領土包括意大利、高盧、不列顛、西班牙等地。在文化上,東羅馬主要以希臘語為主,西羅馬依然通行拉丁語。

    羅馬帝國的分裂,導致彼此之間在文化和語言上的隔膜和政治上的對抗,使羅馬和君士坦丁堡的分歧不僅僅限於宗教問題上。

    羅馬帝國分裂後的幾個世紀以來,西歐與東方因地理距離遙遠,接觸一直有限,到十一世紀初期,希臘教會尚未和西方教會分離。東方教會領袖不願意接受西方教會領袖的聖職授任。

    2、基督教的分化

    1054年,當羅馬教宗利奧九世的欽差大使宏伯特抵達君士坦丁堡時,君士坦丁堡主教長瑟如拉留拒絕向他屈服。宏伯特隨即在7月16日發表一份文件,把主教長開除教籍。君士坦丁堡主教長也相對地同時開除利奧九世的教籍。東方教會在理論上強調宗教事務應由基督教五大地區的領導人會議控製,而教廷改革派則主張宗教事務應由教宗單獨管理。東西方領袖的代表之間憤怒的齟齬,終致造成長久的分裂。

    其實過往雙方在宗教信仰的問題上鮮有共識。例如在反圖像爭辯(726-843年)之中,為了是否可以向圖像敬拜,雙方已鬧得不和。在三位一體之神性的問題上,聖靈是由聖父“和子’而出(西方教會的觀點),還是由聖父“透過子”而出(東方教會的觀點)等神學問題,成為在君士坦丁堡大主教阜丟斯(Photius)時期(864年)的劇烈爭論。

    至於最後的決裂,卻是政治因素多過神學爭議,特別是羅馬教會的權威受到挑戰。教宗宣稱自己的地位淩駕於其它的宗主教之上,而君士坦丁堡則認為羅馬與各宗主教是平等的。

    東派教會是古代基督教分布於歐洲東部、亞洲西部和北非東部的教會。在經典、教父著作和禮儀中主要使用希臘文,另有科普特文、敘利亞文、亞美尼亞文等。基督教產生後不久。逐漸形成東西兩派;羅馬帝國設東西二都後,兩派間的分化日益加劇。東部君士坦丁堡逐漸成為東部教會的中心。在此前後,遊戲東方較小教會已從使用希臘語文的教會中陸續分化出來。東西教會大分裂後,東派教會大部分成為正教,即東正教。

    1453年東羅馬帝國遭土耳其進攻而覆滅,莫斯科大公趁機使得俄國的東正教會擺脫君士坦丁堡大主教的控製,形成獨立教會。16世紀,俄國沙皇政府支持俄羅斯東正教會在各國中謀取霸權,以作為對外擴張的工具。

    分裂後的天主教,實力迅速膨脹,並最終成為歐洲最強大的勢力之一。

    3、天主教和公教的區別

    東部正教會標榜自己的“正統性”,故稱“正教”,有屬於東部教會所以又稱“東正教”。東正教在禮拜儀式中摻入了希拉裏以,所以也可被稱為“希臘東正教”。

    西部教會強調的是自己的“普世性”,故稱“公教”。因其領導中心在羅馬,所以又稱“羅馬公教”。

    天主教和公教在教義上的區別體現在多方麵。、

    在教義方麵,東正教主張聖靈隻來自聖父,天主教則主張聖靈來自聖父和聖子。東正教沒有關於〝天堂〞和〝地獄〞之間存在〝煉獄〞的說法,而天主教聲稱兩者之間有煉獄。東正教否認貞女瑪利亞貞節受孕及其肉體升天的教理,而天主教承認。東正教不承認羅馬教皇為普世教會首腦,隻承認他的主教和〝西部教會牧首〞的職位,而天主教教皇自稱是全世界教會的領袖。

    在神學方麵,東正教沒有什麽革新和發展,較保守、缺乏活力,天主教則麵向社會,麵向世界,麵向未來,它在世界許多地區開展的活動較有生氣,主張社會開放、自由、平等,提出諸多進步神學,像解放神學、婦女神學、黑人神學、希望神學、民眾神學、發展神學等。

    在教曆方麵,東正教使用儒略曆法,是現在公曆的前身,即舊曆。羅馬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對舊曆進行改革,於1582年公布新曆法,稱格列曆法,自那時起天主教就用此曆法。此曆法被多數國家使用,被公認為公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