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二章 其它地區(1/5)

作者:孫竹字數:17600更新時間:2020-09-28 04:27:29

    (一) 沙門思潮——宗教界的百家爭鳴

    1、沙門思潮興起的原因

    沙門(Samana),又作娑門、桑門、喪門、沙門那,意為勤息、息心、淨誌,是對非婆羅門教的宗教教派和思想流派的總稱。

    沙門思潮的興起是有多種原因的。從宗教方麵來說,在此之前的古代印度,長期流行的婆羅門教,在宗教領域占據統治地位。但婆羅門教自身有很大的局限性。首先,它沒有嚴密的組織係統,不利於自己的擴大。另外,隨著社會的發展,其教義也越來越不為人們所信服。婆羅門教宣揚吠陀天啟,可是,《吠陀》對社會曆史現象的解釋並不能使人們滿意。它鼓吹祭祀萬能,要求人們履行名目繁多的祭儀,結果是祭司撈取了大量錢財,而廣大人民的經濟負擔則越來越沉重。

    婆羅門教,等級森嚴,強調婆羅門地位至高無上,把人分為4種姓氏:婆羅門,刹帝利,吠舍,首陀羅。婆羅門:(最高的) 教士和學者。刹帝利:(下個) 貴族和戰士。吠舍;(下位) 農夫和客商 。首陀羅:(最低的) 農奴和奴隸。在列國時代,王權在戰爭中不斷加強,國王成為強大的統治者,然而國王屬於刹帝利種姓,居於婆羅門種姓之下。他們對自己的地位當然是不滿意的。這一時期社會經濟得到了發展,吠舍種姓的商人,通過經商、放高利貸而致富,擁有大量的財富。他們對婆羅門的特權地位也表示強烈的不滿,渴望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他們聲稱,財富是決定社會地位的最重要因素。所以,沙門思潮諸派興起後,都不同程度地得到國王和大商人的支持。

    2、沙門思潮興起過程

    沙門思潮最初興起於恒河中下遊地區。傳統說法認為,婆羅門教在這一地區已經走向衰落,從而為反婆羅門教各流派的產生提供了條件。然而實際情況並非如此,沙門思潮興起時,婆羅門教在這一地區雖然已經流傳,但還沒有占據絕對的主導地位,更不存在衰落的問題。當時婆羅門教的中心地區是在位於喜瑪瓦特山與文底耶山之間的維那舍那以東和缽鑼耶迦以西的地區,即《摩奴法典》中所說的“婆羅門中國”。在恒河中下遊地區,土著文化仍然有很大的勢力。婆羅門教傳入後,對土著文化及其原有的社會結構產生了巨大的衝擊,但也受到土著文化的強烈抵製,從而在思想文化領域引起激烈的震蕩,促使了思想文化上爭鳴局麵的出現。所以,沙門思潮的興起不僅反映了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變化,而且也反映了雅利安文化與土著文化的衝突與進一步融合。

    公元前六—前五世紀。在這個時代,印度出現了與婆羅門思潮相對立的沙門思潮根據文獻記載,沙門思潮的派別達64派之多。它們的學說重點不一,具體內容有異,但也有共同的特點,即反對婆羅門教,猛烈抨擊婆羅門教的綱領。當時的印度思想界十分活躍,出現了類似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局麵。沙門思潮有“六師”,其中主要的有順世論、佛教、蓍那教和生活派。

    3、沙門思潮各派簡介

    順勢派是印度古代唯物主義派別,淵源很早。其先驅者之一是與佛陀同時代的阿耆多。翅舍欽婆羅(意為“發褐”)。順世論宣稱:世界的基礎是物質,構成物質的原素(大)是地、水、風、火四大。一切有情識的生物都由“四大”和合而生。認為物質原素不斷運動,具有內在的力量,從而否定了神和其它的原因。順世論在社會倫理方麵主張種姓平等,反對輪回業報、祭祀苦行,指出幸福既不在天堂,也不在來世,而在今生。因此佛教稱他們為“現世涅論”。這個派別從古代到中世紀一直在廣大人民中流行。

    耆那教的真正創立者是與佛陀同時代的筏馱摩那,號稱大雄。大雄建立了一套修持理論和實踐,這個派別在佛教興起時代十分活躍,它一方麵反對婆羅門教,另一方麵與佛教也保持著相當的距離。

    生活派的梵文原意為“嚴格遵守生活法的規定者”,漢譯佛經稱為邪命外道。相傳為末伽黎。俱舍羅所創,據後來南印度發現的碑文記載,與佛陀同時代的“六師”中的婆浮陀。伽那和富蘭那。迦葉也歸入這個派別。在佛教興起時期,生活派在恒河流域的舍衛城和補羅沙城等地組織過獨立的僧團,擁有自己的寺廟,過著極為嚴格的戒律生活。生活派宣稱:宇宙和一切有生命的物類由靈魂、地、水、風、火、虛空、得失、苦、樂、生、死等12個原素構成。各種原素的結合是一種自然的、機械的、無關係的結合;在社會道德觀方麵提出了一種宿命論學說,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受命運支配著的,在命運的鎖鏈中,任何人的意誌都是無能為力的,倫理道德也是沒有意義的。這個派別在印度孔雀王朝、戒日王朝時很流行,以後在南印度又和耆那教、印度民間信仰相結合,直至15世紀才銷聲匿跡。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