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二十一章 丹青妙筆寫大千——觀張清智畫展(1/2)

作者:劉戰英字數:4576更新時間:2019-09-21 22:38:26

    戊寅年中秋,被京城畫界一些人士稱為“實力派”的國畫家張清智(原名清誌)沐浴著金色的秋陽,身攜沉甸甸的收獲,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個人畫展。清智囑我屆時助興,因我與清智同在中國僑聯工作,又共事多年,自然責無旁貸,便點頭允諾。

    當我與幾位書畫愛好者步入中國美術館二樓那寬敞的展廳,環視左右,兩眼倏然放光。“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如果從敘舊說起,8年前我和清智同在空軍機關供職時就已相識。不過,那時他在司令部的《航空雜誌》,我在政治部的文學藝術創作室;他從事美術編輯,我從事文學創作。當時,清智與我們創作室幾位專業畫家過從甚密,我與他隻是麵熟而已。但到1988年,清智一幅《通往機場的小路》獲中國美術家協會舉辦的首屆中國畫大獎賽佳作獎,而不少參賽的專業畫家卻名落孫山,清智的名字便驀地在我的心中膨脹。也就在同一年,我因故“解甲”,清智也提出“歸田”,我們便一同成為中國華僑出版公司的創業元老。再之後,我領銜創辦由中國僑聯主辦的《海內與海外》雜誌,他披掛操持中國華僑文學藝術家協會,各自經營一塊陣地,彼此又相距甚遠,雖同在中國僑聯,但實質性的接觸竟少了許多。難怪此時的驚訝加讚歎在所必然。

    眼下的中國美術館二樓三個寬闊的展廳,已被清智一幅幅國畫力作占領。令眾多觀賞者駐足的當屬橫亙整個東廳牆麵的一幅長30米、高6米的巨幅山水畫《橫斷山》。這一巨幅山水畫,清智納北方山水畫派之拙樸厚重,融南方山水畫派之靈秀清奇,兼西方油畫之考工細膩,從而在兼收並蓄中形成自己富於創新的大氣寓清逸、陽剛寄纖細、堅實依空蒙的獨特韻致,使人似在讀一首豪放壯懷又委婉靈透的無聲詩篇。

    在展廳令人嘖嘖讚歎的還有清智的大幅山水畫《峽中蚊》、人物畫《歡樂的火把節》以及《井岡小路》、《秋實》、《霜竹》、《霓裳繽紛圖》等。這些洶湧著畫家情感大潮的畫作,不論是山水,還是人物和花鳥,都證明著清智的新思考、新探索、新追求,同時又有一種質的飛躍和強烈的韻律。

    已逾天命之年的清智,出生在山東省蒼山縣一個農民家庭,地處沂蒙山區。其幼年喪母。山東人的粗豪,農民世家的質樸,大山的雄渾堅實,加之貧窮的生活磨礪,鑄造了清智剛強不屈的性情和氣質。他20歲戎裝加身,成為一名空降兵戰士。嚴格而緊張的部隊訓練生活,空降兵那“敢上九天攬月”和傲然鳥瞰蒼茫的無畏,愈發鍛打了他的堅韌和執著。從小酷愛繪畫的他,盡管空降兵的生活艱苦,任務繁重,他卻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契機學習繪畫。期間,他考人湖北藝術學院後調到《航空雜誌》社任美編。按說,清智算不上科班出身,也非叩投名宿,但是從不氣餒和勇於標新立異的他在師法傳統中,博采眾長,又不落窠臼,注重學習前人又注重在自然中陶冶藝術家的秉賦,同時將民族的藝術與西方的藝術融會貫通,在不變中求變,於求變中不斷固化自己的個性。著名國畫大師李可染首次看到清智的作品,讚曰:“從清智之畫能見清智其人,作品大氣而靈氣,功力頗深,久後必成大器。”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