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三節 一九七一年,對一個二十六歲女子的素描(1/2)

作者:王曉玉字數:4806更新時間:2019-09-21 22:51:50

    一九七一年冬末春初。

    東北某省城,曾被稱為“東方莫斯科”和“天鵝頸下的明珠”的一座大城市。

    她站在大街上,等候著被東北人稱之為“摩電”的有軌電車,準備去上班。

    她出生於上海。數年前大學畢業,她在誌願表上填了“祖國的需要,就是我的誌願”,於是就到了這裏。

    連續兩天的暴風雪,氣溫又降至零下三十多度。

    她用上了她所有的禦寒的服裝:

    一套棉毛衫褲,加厚的,八十五公分的尺寸,茜紅色。一套用粗毛線編織的毛衣褲,采用當時最流行的“阿爾巴尼亞”編織法——這種織法可以使毛衣加厚。一套棉衣褲,是軍墾農場的外銷品,麵子和裏子都是黃色的軍用棉布,夾上棉花後用縫紉機軋上一長條一長條的針腳——這樣的棉衣褲,不必穿上也能硬硬地立在地上。最後再是一件棉大衣,帶一個尖尖的帽子的,東北人管這樣的大衣叫“棉猴”。腳下是一雙號稱“大頭鞋”的棉膠鞋。黑色布麵,橡膠底,有棉花夾層,形狀有點像“解放鞋”,隻是粗大寬闊了許多,三十六碼的腳,像是穿了四十二碼的鞋。

    她整個人的確就像一隻厚厚地包裹好了的“棉猴”。

    “棉猴”還要不斷地跺腳,跳動,因為那“摩電”遲遲不來,她在零下三十度的溫度裏站了快十分鍾了。所有的衣褲加起來都像隻是一層薄紙,她的手指和腳趾,都麻木了。

    臨出門時,其實她是很精心地打扮過的。

    她認真編好了兩根長及腰際的發辮。公元一九七一年的城市女子,大多是前後一般長的嶄齊的短發,小姑娘大多是橡皮筋紮出兩把掃帚辮,擁有這麽長的辮子的人不多,那是因為四年多前剛剛爆發“文化大革命”時,留長發被視作“四舊”或稱“小資產階級情調”,走在馬路上都會有手持剪刀的“革命小將”拖住了剪去了的。她那時候好不容易才留下了齊肩的兩根短辮,到七十年代就發展成了很引入羨慕的稀有景觀。

    她還在自己的臉上抹了一層“麵友”——那是一種在上海地方享譽數十年之久的老牌粉質化妝品,其質地介乎於如今的護膚霜和粉底霜之間,抹的時候,要略微添加一點清水,否則就會如石膏般一塊塊粘住了眉毛的。

    她有一條綢質的小方圍巾,暗紅色底,印了黃色的向日葵花。她用來圍住了自己的高領毛衣,既是免得寒風吹人,更是一種裝飾。

    她怕自己的臉像手一樣地被吹得皸裂了,就在臨出門時,戴上了一個大大的口罩,從藥房買來的。

    她的一雙手套也很別致:那是上海地方的新產品,裏層是細細軟軟的羊毛線,外層是富有彈性的尼龍絲,纖纖巧巧的五個手指分得清清楚楚,比起那時候別入手裏的那種四指並攏的勞動防護手套,真是優美多了。

    正因為有這麽一些與眾不同的服飾用品上的細節,她在七十年代初的東北,算是一個時髦女子。

    所有的時髦細節,都被棉衣棉褲和棉猴遮蓋得一幹二淨。

    在凍得幾乎要僵硬了的時候,咣當咣當地響著的“摩電”終於來了,將她送到了她的工作地點——一所學校。

    她是一個教師。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