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三十四卷 李公子救蛇獲稱心(1/4)

作者:【明】馮夢龍字數:9710更新時間:2019-09-21 23:17:53

    勸人休誦經,念甚消災咒。

    經咒總慈悲,冤業如何救?

    種麻還得麻,種豆還得豆。

    報應本無私,作了還自受。

    這八句言語,乃徐神翁所作,言人在世,積善逢善,積惡逢惡。古人有雲:積金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守;積書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讀;不如積陰德於冥冥之中,以為子孫長久之計。昔日孫叔敖曉出,見兩頭蛇一條,橫截其路。孫叔敖用磚打死而埋之。歸家告其母曰:“兒必死矣。”母曰:“何以知之?”敖曰:“嚐聞人見兩頭蛇者必死,兒今日見之。”

    母曰:“何不殺乎?”叔敖曰:“兒已殺而埋之,免使後人再見,以傷其命,兒寧一身受死。”母曰:“兒有救人之心,此乃陰騭,必然不死。”後來叔敖官拜楚相。今日說一個秀才,救一條蛇,亦得後報。

    南宋神宗朝熙寧年間,汴梁有個官人,姓李,名懿,由杞縣知縣,除僉杭州判官。本官世本陳州人氏,有妻韓氏。子李元,字伯元,學習儒業。李懿到家收拾行李,不將妻子,隻帶兩個仆人,到杭州赴任。在任倏忽一年,猛思子李元在家攻書,不知近日學業如何?寫封家書,使王安往陳州,取孩兒李原來杭州,早晚作伴,就買書籍。王安辭了本官,不一日,至陳州,參見恭人,呈上家書。書院中喚出李元,令讀了父親家書,收拾行李。李元在前曾應舉不第,近日琴書意懶,止遊山玩水,以自娛樂。聞父命呼召,收拾琴劍書箱,拜辭母親,與王安登程。沿路覓船,不一日,到揚子江。李元看了江山景物,觀之不足,乃賦詩曰:

    西出昆侖東到海,驚濤拍岸浪掀天。

    月明滿耳風雷吼,一派江聲送客船。

    渡江至潤州,迤邐到常州,過蘇州,至吳江。

    是日申牌時分,李元舟中看見吳江風景,不減瀟湘圖畫,心中大喜,令梢公泊舟近長橋之側。元登岸上橋,來垂虹亭上,憑欄而坐,望太湖晚景。李元觀之不足,忽見橋東一帶粉牆中有殿堂,不知何所。卻值漁翁卷網而來,揖而問之:“橋東粉牆,乃是何家?”漁人曰:“此三高士祠。”李元問曰:“三高何人也?”漁人曰:“乃範蠡、張翰、陸龜蒙三個高士。”

    元喜,尋路渡一橫橋,至三高士祠。入側門,觀石碑。上堂,見三人列坐,中範蠡,左張翰,右陸龜蒙。李元尋思間,一老人策杖而來。問之,乃看祠堂之人。李元曰:“此祠堂幾年矣?”老人曰:“近千餘年矣。”元曰:“吾聞張翰在朝,曾為顯官,因思鱸魚蓴菜之美,棄官歸鄉,徹老不仕,乃是急流中勇退之人,世之高士也。陸龜蒙絕代詩人,隱居吳淞江上,惟以養鴨為樂,亦世之高士。此二人立祠,正當其理。範蠡乃越國之上卿,因獻西施於吳王夫差,就中取事,破了吳國。

    後見越王義薄,扁舟遨遊五湖,自號鴟夷子。此人雖賢,乃吳國之仇人,如何於此受人享祭?”老人曰:“前人所建,不知何意。”李元於老人處借筆硯,題詩一絕於壁間,以明鴟夷子不可於此受享。詩曰:

    地靈人傑誇張陸,共預清祠事可宜。

    千載難消亡國恨,不應此地著鴟夷。

    題罷,還了老人筆硯,相辭出門。見數個小孩兒,用竹杖於深草中戲打小蛇。李元近前視之,見小蛇生得奇異,金眼黃口,赭身錦鱗,體如珊瑚之狀,腮下有綠毛,可長寸餘。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