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8、試論消費的生態倫理意蘊(1/5)

作者:趙本義, 李建森字數:16396更新時間:2019-09-21 23:19:27

    李建森

    當今世界麵臨嚴峻的生態環境危機和災難,當深入追溯這些現象的肇因時,人們一定會驚奇地發現,一切都來自自身的非理性、非科學、非道德的社會行為,這其中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在錯誤消費觀念指導下的錯誤消費行為。正是這種行為致使世界森林正以每年1150萬公頃的速度消失;每年有4200多億立方米的汙水排入江海;每年有600萬公頃的土地變成沙漠;每天至少有一個物種滅絕了;100多個國家或地區人畜飲水困難。有鑒於此,整個社會在以法律形式保護環境的同時,加強生態倫理學和經濟倫理學的理論建設,深入研究和闡發理性消費的倫理意蘊,提倡相關的道德修養,提高民眾對道德消費的認同程度和道德自覺,並在政府法律調節失靈的情況下,加強道德調節,時代意義重大。

    一、消費是以經濟關係形式存在的生命存在形式

    理性的消費觀念是建立在對於消費現象的正確理解的基礎之上的。消費作為一種客觀現象,它既是經濟的,又是社會的;既是個人的,又是集團的。所以,它同時具有了經濟學和哲學的雙重意義。

    消費是人們消耗物質資料以滿足物質和文化生活需要的過程,是社會再生產過程的一個環節,是人們生存和恢複勞動力的必不可少的條件,而人們勞動力的恢複,又是保證生產過程得以繼續進行的前提。生產決定消費,它為消費提供對象,決定消費的方式,並引起人們新的消費需求;而消費反過來又影響生產,促進或阻礙生產的發展。消費可分為生產性消費和生活性消費。

    本文所講的主要是生活性消費,即人們為滿足自身生活需要而消耗各種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的活動。生活性消費一般都是個人的私人行為,就其本身來看它屬於純粹的私人生活領域。但就其現實存在而言,它和生產、交換、分配共同構成社會再生產的四個基本環節,所以它又不是純粹的私人領域。所以,私人活動的多樣性和公共活動的統一性構成消費現象所包含的一個矛盾。這說明,一方麵消費是以私人個性為中心的,另一方麵消費又必須是以公眾利益為邊界的。

    這一矛盾的展開表現為如何配置社會資源,如何調節人與人之間的物質利益關係。而人性的複雜性決定了在消費領域中,市場調節、政府調節和法律調節最容易失靈。在此,隻有道德調控才能發揮最佳的作用。

    這種道德調控對現代社會生產意義重大。在現代社會中,消費與整個社會經濟活動的聯係越來越密切,消費和生產、交換、分配的相互聯係、相互作用越來越不可分割。在農業社會中,低下的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使消費品的供應從總體上說十分不足,主要維持在生存水平上,有時甚至還達不到這種水平。在這種情況下,消費雖然和生產相互聯係,但聯係得並不緊密,生產決定著消費水平,生產多少人們才能消費多少,消費基本上是被動地適應生產所能提供的產品,而且消費與生產、交換、分配的相互聯係,往往隻表明了從生產到消費一次性經濟活動過程的結束。正因為如此,節儉才成為當時社會所提倡的主要消費德行。在工業社會乃至後工業社會中,隨著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極大提高,隨著商品社會的日益發達,使消費品往往供大於求。在這個時候,消費和生產成了兩個密切相關的互動領域,不僅生產決定消費,消費也決定生產,因為如果產品不能被消費,生產就難以維係,社會經濟的正常運行就會被打斷。這樣,在社會的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的循環鏈條中,消費成了一個承上啟下的環節,就是說消費不僅僅表現為從生產、交換、分配到消費的一次循環的終結,而且表現為下一次循環的開始。

    《牛津英語辭典》對消費的解釋是:“通過燃燒、蒸發、分解、或疾病等花掉或毀掉;消耗和死亡;用完,特別是吃完、喝完;占去、花費、浪費;變得憔悴、燒盡”。這說明消費是指有機體活著的一種方式。在人的消費問題上,馬克思主義認為,對消費的認識首先應當從它對於人生存的重要性上來理解。馬克思指出:“人從出現在地球舞台上的第一天起,每天都要消費,不管在它生產以前和生產期間都一樣。”“在吃喝這一種消費形式中,人生產自己的身體”。

    消費總是和人的需要相聯係的。源於人性和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需要,以及社會對這些需要的篩選和滿足構成了人生的基本內容。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為五個層次:第一層次是生理需要,它包括對生存的需求,如對食物、飲料、住所、性交、睡眠、氧氣等的需要。這個層次的需要是最基本、最強烈的需要,一個人如果極度饑餓,那麽,他唯一感興趣的就是食物,對別的東西他會毫無興趣。第二層次是安全需要。生理需要一旦滿足,接著出現的就是安全需要。在馬斯洛看來,安全需要在一般正常的、健康的人身上都得到了滿足,所以在他們身上不容易發現這種需要,但是,在兒童和患神經症的人身上,就很容易理解這種需要。第三層次是歸屬和愛的需要。馬斯洛說;“現在這個人會開始追求與他人建立友情,即在自己的團體裏求得一席之地,他會為達到這個目標而不遺餘力。他會把這個看得高於世界任何別的東西,他甚至會忘了當初他饑腸轆轆時曾把愛當作不切實際或不重要的東西而嗤之以鼻。”第四層次是尊重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和他人的尊重。自尊指獲得能力、信心、成就、獨立、自由等等;他人的尊重指他人的關心、承認、自己的地位、名譽等等。第五層次是自我實現的需要。在馬斯洛看來,一旦前四項需要得到滿足之後,自我實現的需要便接著出現。這種需要就是成長、發展、利用潛力等等的需要,“一種想要變得越來越像人的本來樣子、實現人的全部潛力的欲望”。我們也可以從精神和物質兩個角度來分析馬斯洛所歸納的五個層次的需要。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麵來看:第一,我們可以把這五個層次的需要進一步歸納為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兩個方麵,前三個層次屬於物質方麵,後兩個層次屬於精神方麵,五個層次需要的發展過程也就是由物質層次的需要到精神層次需要的發展過程。第二,在物質層次的需要和精神層次的需要之間,物質層次需要是精神層次需要的基礎,如果基礎層次的需要沒有滿足,就不可能出現較高的精神層次的需要。但是,一旦滿足了物質層次的需要,物質層次的需要就遠不如精神層次的需要顯得重要和迫切。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