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12、道德重建與製度創新:構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信用體係(1/5)

作者:趙本義, 李建森字數:13276更新時間:2019-09-21 23:19:35

    彭鵬

    當前,信用成了社會各界討論的熱門話題之一,這一方麵是由信用對於人類社會的重要意義決定的,另一方麵則與現實中的信用迷失直接相關。隨處可見的假冒偽劣、坑蒙拐騙、合同欺詐、逃債廢債、偷稅漏稅、走私販私以及貪汙腐敗、虛假文憑等表明失信現象已滲透到了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形成了所謂的“信用危機”。這不但嚴重破壞了社會經濟秩序,而且給國家金融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埋下了巨大隱患。據統計,我國每年因逃廢債務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約1800億元,產品質量低劣和製假售假造成的各種損失至少2000億元,“三角債”和現款交易增加的財務費用約2000億元。在這種情況下,加強社會信用建設已成為社會各界的共識,但在如何進行信用建設的問題上人們的意見並不一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若幹問題的決定》(下稱《決定》)中明確提出,當前應“以道德為支撐、產權為基礎、法律為保障”構建中國的信用製度和社會信用體係,這就向理論界提出了如何繼承傳統的信用道德資源以構建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信用體係的問題。本文擬從對信用這一概念的分析入手,結合對中西信用文化的比較,探討中國社會信用體係建設的有效途徑。

    一、信用的本質

    信用是一個綜合性很強的概念,具有多層次、多維度的含義,理論界至今沒有形成統一的界定。《辭海》對信用的解釋是:一為“信任使用”;二為“遵守諾言,實踐成約,從而取得別人的信任”;三為“價值運動的特殊形式”。經濟學方麵的教科書一般把信用理解為借貸活動,如“信用與債權債務是同時發生的,是借貸活動這一事物的兩個方麵。”縱觀各種關於信用的論述,可以看出信用的基本含義有兩種:一是誠實守信,踐諾守約,並由此獲得他人的信任。這是信用的社會倫理內涵,其實質是規範人們思想行為的價值觀念或道德準則。古人講的“言必信,行必果”,“一諾千金”,我們平時說“某某人講信用”,“某某企業信用好”都是在這個意義上使用“信用”一詞的。信用的另一基本含義是指在經濟交易中,一方(授信方)基於對另一方(受信方)未來償付承諾的信任,使之無須付現即可獲得商品、貨幣或服務的能力或活動。這是信用的經濟內涵,其實質是一種以借貸為主要特征的交易活動。與“以物易物”或“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等即時完成的交易形式不一樣,信用是不發生所有權變更的價值單方麵暫時讓渡或轉移,但這種轉移或讓渡是有條件的,即受信方要在約定的期限內為這種讓渡還本付息並取得授信方的信任。我們平時常說的信用貸款、信用消費、信用卡等都是在這種意義上使用“信用”一詞的。信用作為一種交易方式,必然涉及交易主體間的權利與義務、債權與債務關係,由此產生信用製度和信用法律的問題。

    從曆史上看,信用是人類交往和交換關係發展的產物。私有製和社會分工的出現使得交換行為成為必要和可能,在最初的實物交易和現金交易中不存在信用問題,但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商品流通出現了矛盾,“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交換方式由於受到客觀條件的限製經常發生困難,如一些商品生產者出售商品時,購買者卻因為自己的商品尚未賣出而無錢購買。這時,誠信和信任作為一種古老的道德規範發揮了其經濟作用,催生了賒銷即延期支付的交易方式,而這也是最早的信用交易。在這種交易中,買賣雙方除商品交換關係外,還產生了一種債權債務關係,即信用關係。在人情化、封閉型的傳統社會裏,商品交易少且大都是重複式的,信用行為更多的依靠誠信道德機製來維持。但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信用交易的範圍和數量逐漸擴大,道德的力量也日顯脆弱。首先是作為支付手段的貨幣本身加入了信用交易過程,出現了借貸活動,這樣信用關係和貨幣運動連接在一起孕育了一個新的經濟領域―金融,並成為現代經濟的核心。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