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序言

作者:(明)袁宗道,(明)袁宏道,(明)袁中道字數:2876更新時間:2019-09-21 23:22:35
明萬曆年間,以詩文著名,且影響並矯正一代文學風氣的作家是公安三袁。他們是:袁宗道(1560—1600),字伯修,號石浦。袁宏道(1568—1610),初字孺修,改字中郎,號石公、六休。袁中道(1570—1624),字小修。 有明一代文學,在袁氏兄弟之前,是萬口一詞、萬喙一音的僵化局麵。開始是以三楊(楊榮、楊溥、楊士奇)為代表的“台閣體”,詩文陳陳相因,互相模仿而缺乏生氣;之後出現了前後七子的複古思潮,他們高舉“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大旗,反對“台閣體”的詩文風氣,給文壇帶來了一定的活力,但由於過分強調模仿秦漢、盛唐,出現了遞相抄襲、失去創造活力的詩文風尚,嚴重阻礙了文學的正常健康發展。宗道以學李攀龍、王世貞入手,但覺得李、王詩文板重僵化,沒有生氣,認為“詩文之道不盡於是”,於是擺脫拘束,自辟蹊徑。宏道繼續乃兄的道路,中道同聲相和,揭竿而起,一舉形成全新的詩文新氣象,四庫館臣說:“其詩文變板重為清巧,變粉飾為本色,天下耳目於是一新,又複靡然而從之。” 三袁詩文題材內容相對集中在個人生活方麵,多表現他們生活縱恣放浪的適意,賞玩名山大川的樂趣,談說修養心性的學問,以及他們對官場世態的厭惡等。所以三袁詩文藝術主要是求新、求變、求真,也就是“獨抒性靈,不拘格套”。其求新就是要突破一切成法,自為法度。“文章新奇,無定格式,隻要發人所不能發,句法字法調法一一從自己胸中流出”(《答李元善》)。求變就是要隨時代更替升降改變文學的表現形式和內容,不模擬前人的陳詞濫調。宏道說:“夫古有古之時,今有今之時。襲古人言語之跡,而貌以為古,是處嚴冬而襲之夏葛也。”詩文要隨時代的變化而變化。求真就是要在詩文中表現自己的真情感真心靈,無論是寫景抒情還是憂國憂民,都必須是來自真實情感。宏道曾經批評那些假憂國的人,“自從老杜得詩名,憂君愛國成兒戲”(《顯靈宮集諸公,以“城市山林”為韻》)。因為在那些人的詩文裏沒有真實感情,因此他們強調向民歌學習,“閭巷有真詩”,就是說那些民歌能夠抒發真情。 《三袁集》分別以孟祥榮校注《袁宗道集箋校》、錢伯城校注《袁宏道集箋校》、錢伯城點校《珂雪齋集》為底本,並參校其他版本,共選詩文193篇。其中袁宗道詩31篇,文12篇;袁宏道詩80篇,文15篇;袁中道詩41篇,文14篇。需要指出的是袁宏道《山居鬥雞記》,錢伯城箋校本未收,此次據《袁中郎十集》補出。其他字句異同均按上述箋校本為準。 本選本三袁詩文分配數量,一是按照其作品數量多少和詩歌反映公安派特色的情況。再是根據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和影響。其三注重收入反映這些詩人生平以及其詩歌主張、詩歌風格變化的作品。袁宗道是公安派的開風氣人物,作品數量少,且高質量的作品不多,因此相對收錄的少些。袁宏道是公安派的中堅,詩文風格變化也很明顯,此次編選也以袁宏道作品為主要骨幹。袁中道與其兄長互相應和,詩文作品也有矯正前期公安派溜滑的趨向,選錄就稍多一些。 《三袁集》詩文“題解”、“新解”、“新評”部分既吸收有前人的研究成果,比如作品編年,多采用箋校本,一些特殊注釋,諸如年號、職官、地名等也參照上述箋校本的說法,或者根據箋校本增益,在此特意致謝。“新解”、“新評”部分則更多注重創新性和知識性。 此次選本所選詩文很大一部分是其他選集所沒有的作品,尤其是袁宗道、袁中道作品,“題解”、“新解”、“新評”或時有疏漏,敬請讀者不吝指正。 吳言生鄭繼猛 2008年8月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