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前言(1/2)

作者:(明)張岱字數:5648更新時間:2019-09-21 23:22:43

    張岱(1597-1689),初字宗子,後字石公,號陶庵,又號蝶庵。山陰(今浙江紹興)人。祖居劍州(今四川劍閣),所以張岱有時自稱蜀人。出身於世代官宦之家。高祖張天複,明世宗嘉靖二十六年(1547)進士,以武功顯,被雲南沐氏陷害,差一點獲罪,其後即退隱鏡湖別業,嘯詠縱飲其中,直至去世。曾祖張元忭,著名理學家,王陽明再傳弟子,並以詩文聞名於當時。祖父張汝霖,官至兵部郎中、江西布政司參議。父親張耀芳,為魯王府長史。叔父張聯芳,著名畫家,與董其昌、李流芳齊名,曾任揚州郡司馬。在這樣一個家庭中,他受到了很好的熏陶。

    張岱從小就極聰明,八歲時他在杭州見到跨鹿遊覽的著名文學家陳繼儒。陳要考考他,指著屏風上的李白騎鯨圖,出了上聯:“李白騎鯨采石江邊撈夜月”,要張岱對下聯,張岱立即對上:“眉公跨鹿錢塘縣裏打秋風”。陳繼儒極為高興,連連誇他“靈雋”,稱他為“小友”。

    張岱早年生活豪華,一生從未做過官。他自稱:“少為紈絝子弟,極愛繁華,好精舍,好美婢,好孌童,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好華燈,好煙火,好梨園,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鳥,兼以茶淫桔虐,書蠹詩魔,勞碌半生,皆成夢幻。”(《自為墓誌銘》)

    他又好交遊,文人學士、貴胄子弟、名妓嬌娃、僧道隱士、達官勳戚等,都是他交遊的對象。他的前半生,主要在紹興、杭州、南京、蘇州、揚州等地遊覽,或縱情山水,或嘯歌吟詠,或縱酒攜妓,或品味美食,或觀戲聽曲,或懷古憑吊,過著錦衣玉食、逍遙快樂的生活。

    明亡以後,他的生活水平急劇下降。他隻能布衣蔬食,有時甚至斷炊。他是一個具有正義感的、具有民族氣節的知識分子,清兵攻下浙東以後,他曾經想跟伯夷、叔齊一樣絕食而死,但一方麵由於《石匱書》等著作尚未完成,另一方麵由於他的性格比較軟弱,終於隱忍著活了下來。他的這種心態,曾毫不隱瞞地在《自題小像》中表露出來:“功名耶,落空;富貴耶,如夢。忠臣耶,怕痛;鋤頭耶,怕重。著書二十年耶,而僅堪覆甕!之人耶,有用沒用?”(《琅嬛文集》卷之五)在自嘲自解中不難體會他那複雜而痛苦的心情。從順治三年(1646)起,他便隱居在剡溪臥龍山(他自稱為“琅嬛山或琅嬛福地”),潛心著書。他在八十一歲時所寫的《蝶庵題像》中不無解嘲地說:“嗟此一老,背鮐發鶴。氣備四時,胸藏五嶽。禪既懶參,仙亦不學。八十一年,窮愁卓犖。水到渠成,瓜熟蒂落。沉醉方醒,惡夢始覺。忠孝兩虧,仰愧俯怍。聚鐵如山,鑄一大錯。”(《琅嬛文集》卷之五)其實,他並沒有錯,在那種極其艱苦的生活條件下,他寫成了那麽多著作,為後代子孫留下了豐富的精神財產。他的著作有《石匱書》、《石匱書後集》、《琅嬛文集》、《陶庵夢憶》、《西湖夢尋》、《冰雪文》、《義烈傳》、《明易》、《大易用》、《史闕》、《四書遇》、《說鈴》、《昌穀解》、《快園道古》、《張子詩秕》、《夜航船》、《琯朗乞巧錄》、《古今義烈傳》、《於越有明一代三不朽圖讚》等多種。可惜的是,現僅存《石匱書》、《石匱書後集》、《琅嬛文集》、《陶庵夢憶》、《西湖夢尋》、《張子詩秕》、《夜航船》等數種,其他或散佚了,或不全了。但僅就現存的這幾種保存完整的著作來看,張岱不愧為明末清初一位了不起的文學家和史學家。

    《石匱書》是張岱花了二十多年時間寫成的一部明代斷代史書,它上自洪武,下至天啟,共282年。張岱的寫作態度極為嚴肅認真,他“事必求真,語必務確,五易其稿,九正其訛,稍有未核,寧闕勿書”(《石匱書自序》,見《琅嬛文集》卷之一)。穀應泰提督浙江學政,仰慕張岱的文才,以禮聘請他,被張岱拒絕了。後來,穀應泰用五百兩銀子收買了《石匱書》手稿,據此編成《明史紀事本末》。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四十九》載:“考邵廷采《思複堂集·明遺民傳》,稱山陰張岱嚐輯明一代遺事為《石匱藏書》。應泰作《紀事本末》,以五百金購請,岱慨然予之。又稱明季稗史雖多,體裁未備,罕見全書。惟談遷《編年》、張岱《列傳》(按,即《石匱書》)兩家具有本末,應泰並采之以成紀事。”張岱又用剩餘下來史稿編寫成《石匱書後集》,共63卷,記載了從崇禎朝到小明王朝覆滅的曆史,對清兵入關後殘酷屠戮的行為進行鞭撻,對被殺的愛國誌士寄予無限的同情。由此可見張岱在史學方麵的貢獻是很大的。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