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10章 蘇舜卿與滄浪亭(4/5)

作者:熊召政字數:12594更新時間:2019-09-21 23:22:55

    四

    史載:蘇舜卿(慶曆五年)四月,來吳中,始居回車院,盛夏蒸燠,不能出氣,乃以四萬錢購郡學旁棄地,吳越時錢氏近戚中吳節度使孫承佑之舊館也。茸為園。

    這園,就是滄浪亭。

    孫氏舊館曆經百年風雨,早已淪為棄地。蘇舜卿花四萬塊錢買下,再購置花、木、磚、石,造一座私家園林。從此隱居於此,讀書注《易》,吟詩會友,過了幾年相對安定的生活。

    蒙難之前,蘇舜卿到過蘇州,曾感歎“無窮好景無緣住,旅櫂區區暮亦行。”他現在終於可以在這裏頤養天年了。購地的當年,就建好園邸並搬進去住下來,隻不過半年時間。從這一點看,最早的滄浪亭,決沒有今日這麽宏大的規模。建亭之時,蘇舜卿正在落魄之中,不可能有人為其助建。四代為官,蘇舜卿的家底應該還是殷實的,但畢竟不是巨富。所以不可能大興土木。從他自撰的《滄浪亭記》來看,他僅僅隻是修築了一個亭子。至於竹、水、丘、林,則是孫氏舊館的棄物,略加修葺即可。

    初到蘇州時,蘇舜卿的情緒並不穩定,他甚至想離開吳中北歸,有他的《秋懷》詩為證:

    年華冉冉催人老,風物蕭蕭又變秋。

    家在鳳凰城闕下,江山何事苦相留。

    這是他當年秋天登蘇州城的閶門而作,題在城門的牆壁上。在詩旁,他又書了一行小字:“江山留人也?人留江山也?”江山留人而趙宋的社稷不留。同在這一年,同樣遭到貶斥的滕子京,在洞庭湖邊的巴陵重修了嶽陽樓。被貶汾州的範仲淹為其題寫了《重修嶽陽樓記》。慶曆八年的京城政變,為中國曆史留下兩處名勝與一篇千古傳頌的美文。這倒真是應了那一句老話:江山不幸詩人幸。然而詩人還是不幸的,在三十七歲的盛年,蘇舜卿不得不過起“狎鷗翁”的閑士生活。對於一個以天下為己任的詩人來說,這該是多麽大的折磨。他的嶽父杜衍,雖然也在謫任之所,但畢竟是一個風雨不驚的官場老手。這位卸任宰相,從遠在北方的兗州寄詩來安慰沉淪在頹廢中不能自拔的女婿。蘇舜卿回答嶽父:“易毀唯遷客,難諳是俗情。愁多怯秋夜,病久厭人生。”他仍在絮叨自己的愁和病。從這一點看,他隻能當一名易感的詩人,他缺乏政治家的那種從容和忍耐。

    好在蘇州是一個最適合於文人居住的地方,好在滄浪亭及時建造起來,蘇舜卿受傷的心得到暫時的慰籍。在蘇集中,詩題冠以滄浪亭者,大約有六首,第一首是《滄浪懷貫之》:

    滄浪獨步亦無蹤,聊上危台四望中。

    秋色入林紅黯淡,日光穿竹翠玲瓏。

    酒徒飄落風前燕,詩社凋零霜後桐。

    君又暫來還徑往,醉吟誰複伴衰翁。

    由於蘇舜卿的才華和特殊的地位,在京城時,他成了交際的中心,每日呼朋引類,名士往來,有酒有歌,有詩有舞。比起開封來,蘇州雖然也是吳儂軟語的富貴之鄉,但畢竟淡泊得多。而且,更重要的,他不再處在社交的中心位置,他已經喪失了官場酬酢的優越感。所以,當老友貫之前來看望他,令他激動不已。貫之走後,他便有了這首傷感的詩。三十八歲的蘇舜卿,已經從心理上稱自己是一個“衰翁”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