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46章 乘機征準開拓新域(4)(2/5)

作者:周遠廉字數:16156更新時間:2019-09-22 00:07:17

    乾隆帝大怒,連下諭旨痛斥永常、劉統勳“為浮言驚駭,無端退避,使新附寒心,士卒沮氣”,貽誤了軍機,令將二人革職拿解至京議罪,二人之子,或革職在軍營效力,或拿交刑部。命策楞代為定西將軍,以玉保、富德、達爾當阿為參讚大臣,哈達阿為定邊左副將軍,紮拉豐阿為定邊右副將軍。同時,他又授厄魯特宰桑鄂勒哲依、哈薩克錫喇、尼瑪?達什車淩等人為參讚大臣,並以鄂勒哲依曾在準部辦理圖什墨勒事務(相當於宰相),“招降人眾,易於集事”,“加恩照將軍體製辦事”,讓其統領大兵,與已擺脫亂軍控製的薩喇爾同掌副將軍印。《清高宗實錄》卷497,頁1、7、21,卷499,頁35、36,卷500,頁13,卷505,頁11.定西將軍策楞遣玉保等領兵一千一百名,於二十年十二月初七日起程,餘兵隨後繼進,眾台吉、宰桑分別隨先行部隊及大軍出發,定邊左副將軍哈達阿奉旨統領索倫、喀爾喀、和托輝特兵三千,由北路進攻。

    乾隆二十一年正月初三日,哈達哈將阿睦爾撒納的奏折送到了京師。阿睦爾撒納委過於班第、薩喇爾,聲稱“受恩圖報”,擬整頓厄魯特四部,“並令回人、布魯特、塔什幹、哈薩克等臣服”,“祈賞臣管轄四衛拉特印信”,仍然希望清帝封其為四部總汗。《清高宗實錄》卷504,頁7.乾隆帝拒絕了這一要求,命大軍繼續前進。在此前後,他幾次下旨,諭告厄魯特四部台吉、宰桑及伊犁地區宰桑、喇嘛,要他們認清阿睦爾撒納的罪過,協助大軍征剿。

    進軍初期,新封的厄魯特四部台吉、宰桑率部從征,征撫兼施、勇往直前,起了很大作用。內大臣、參讚大臣、布嚕古特台吉尼瑪自到軍營以後,“頗著勞績”,“勇往任事”,領兵緊緊追擊哈丹,擒獲其妻孥,招降眾得木齊,受到朝廷嘉獎,晉封公爵。鄂勒哲依向各鄂拓克集兵四千餘名,與策楞分道前進,使烏嚕特、克嚕特、綽和爾等鄂拓克“俱歸順”,並向上奏稱“可以克期擒賊”。策楞因伊犁喇嘛、宰桑等悔過,願“發兵擒賊贖罪”,須遣人前往“撫慰眾心”,而鄂勒哲依在噶爾丹策零時,“曾給以調遣眾鄂拓克兵馬鈐記”,現又願前往諭告伊犁喇嘛宰桑等“相機行事”,故令其先行,以“離賊黨羽”。後因其與擒獲伊犁“賊黨”克什木的哈薩克錫喇俱能感激帝恩,“實心效力”,皆封授公爵。

    由於厄魯特四部大多數人員的支持,清軍進展十分順利,二十一年二月收複了伊犁。但是,乾隆帝及將軍、大臣們萬萬也沒有想到,一場更大的變亂即將發生,大多數台吉、宰桑轉變了態度,站在清政府的對立麵,興兵作亂。原來,這次進軍,和十個月前征討達瓦齊之戰,有很多相似之處,清軍的數量少於從征的厄魯特士兵,鄂勒哲依、哈薩克錫喇等大宰桑,起著與上次阿睦爾撒納、薩喇爾類似的作用,伊犁的收複及沿途擊敗亂軍招降各部,主要應歸功於這些率部從征的宰桑、台吉及其屬人,清朝的將軍、大臣很少建立殊勳,而且還充分暴露出他們庸碌無能的真實麵目。當二十一年正月大軍長驅直入抵達特克勒河時,探知阿睦爾撒納與清軍相距僅有一日路程,如果急速往追,便可將其拿獲,不料,阿睦爾撒納巧施計策,派人至軍營偽報台吉諾爾布已將其擒捉,正押送來獻。清參讚大臣玉保竟然相信了這一謊言,駐軍不動,且以紅旗報捷於定西將軍策楞,策楞不察虛實,馬上飛章告捷,乾隆帝大喜,諭封策楞為一等公、玉保為三等男。阿睦爾撒納利用清軍中緩兵計的機會,率殘部越庫隴癸嶺,逃入哈薩克,而策楞、玉保卻互相推咎,借口馬力已乏,屯兵伊犁,不前往追捕。策楞、玉保被革職拿解後,繼任的定西將軍達爾當阿和負責北路的定邊左副將軍哈達哈,更為愚蠢。達爾當阿由西路出,擊敗哈薩克及阿睦爾撒納軍隊,阿睦爾撒納變換衣服潛遁,清軍追及相隔一穀,僅二三裏,“賊倉促不及駝載”,眼看就要將其擒獲,全殲殘敵,忽然一哈薩克人來報:即欲捕捉阿睦爾撒納獻與大軍,但需待其汗至,“乞暫緩師待”。清軍將領“爭欲進捕”,而達爾當阿卻信其謊言,下令停止前進,駐軍以待,他不知道來報之人又係阿睦爾撒納所遣。阿睦爾撒納趁清軍中計止兵,飛速逃走,免掉了滅頂之災。哈達哈領軍由北路出,遇哈薩克汗阿布奈之兵一千餘人於巴顏山,按兵不擊,聽其逃逸。因此,大軍出發數月,停滯不前,無甚收獲。《清高宗實錄》卷506,頁35、36、37,卷508,頁4,卷520,頁7―10,卷529,頁9―14;《聖武記》卷4,《乾隆蕩平準部記》;《清史稿》卷314,《達爾當阿、玉保、哈達哈、策楞傳》。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