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48章 追討叛汗統一回疆(2)(2/5)

作者:周遠廉字數:19294更新時間:2019-09-22 00:07:18

    因此,乾隆二十二年五月十七日,定邊將軍成袞紮布等奏報霍集占殺害副都統阿敏道,要求帶兵前往剿滅時,乾隆帝立即拒絕了這一要求,並嚴加駁斥說:“其回部事宜,俟蕩平伊犁之後,願可從容辦理”,“縱回人妄逞鴟張,俟平定厄魯特後,再行辦理,亦有何難,成袞紮布等所奏,殊不識事體輕重”。《清高宗實錄》卷539,頁3、4、18.六月二十一日,以成袞紮布一再提出攻剿霍集占,乾隆帝再次指責其奏“殊未悉合機宜”,並明確宣布:“其辦理回人事宜,即緩至明年,亦未為遲。且即遣兵辦理回人,亦不過派兵四五千名,著一大員統領,已足勝任,亦毋庸成袞紮布親任”。《清高宗實錄》卷540,頁29,卷541,頁13.兆惠亦為此事,屢遭皇上申斥。兆惠察覺大、小和卓有叛亂的跡象,駐師濟爾哈朗,欲圖待機往剿,遭帝責其“急回部”,“失輕重”。一直到十二月初七日具體決定剿回的軍隊數目時,乾隆帝仍令,“往辦回部,派兵二千名”,另調屯田兵三千作為“應援之兵”。《清高宗實錄》卷551,頁19、20,卷552,頁20.過了幾天,聽到厄魯特叛軍殘部“投往回部”,才又下令增派綠旗兵,湊足八千,留一二千屯田,用六七千進剿,便可“均覺裕如”。《清高宗實錄》卷553,頁15―18.

    二十三年六月愛隆阿等大敗霍集占來援庫車之“最精巴拉”鳥槍兵八千,以及一些回城的陸續歸順,使乾隆帝更加認為回人懦弱,大功即可告成,愈加急迫地敦促兆惠務必於近期擒獲二和卓平定回疆。他於七月二十五日諭告軍機大臣,令其傳諭兆惠:“回人素稱選懦,近來屢經剿捕,畏我軍威,乞降相續”,“如擒獲霍集占,各城自然歸附。兆惠其加意奮勉,以奏朕功。”《清高宗實錄》卷567,頁16、17.九月二十六日他諭示章嘉呼圖克圖:“今大兵所至,聞風效順”,“霍集占不日就擒,即可蕆事。”《清高宗實錄》卷571,頁15.

    (二)遭帝嚴責兆惠冒進被圍。

    定邊將軍兆惠等人,在皇帝這樣嚴厲督責下,當然要加速進兵,就無法冷靜估計形勢,既勇往又妥善,被迫走上了冒險僥幸的道路。兆惠於乾隆二十三年八月初收到令其前往庫車(時庫車仍未降清)的諭旨後,立即上奏說:“當即領兵八百名速進,一抵庫車,即與雅爾哈善(時尚未斬)協心剿賊,斷不肯半道回京,有靦顏麵。”《清高宗實錄》卷570,頁1.乾隆帝對其“毅然以剿賊自任”,“不肯苟且了事”,大加讚賞,獎其“器識實出諸臣之右”,乃“一急公任事之大臣”,表示“深為嘉悅”,諭加恩賞戴雙眼孔雀翎,“以示優獎”。《清高宗實錄》卷570,頁2.

    在回疆多數城莊“從逆”,“回戶數十萬”附和二和卓為亂的嚴重形勢下,身為堂堂天朝大將軍的兆惠僅帶兵八百就從伊犁出發,前往庫車,行程上千裏,確實太危險了。但是,帝命難違,厚恩必報,這位過去多次主張“持重”而被皇上斥為“怯懦”的大將軍,不得不冒險行軍了。開始還比較順利,八月初九日出發,九月初十日乾隆帝已在木蘭行圍的阿貴圖大營看到兆惠呈報收複庫車擬往阿克蘇的奏折,二十三日又收到兆惠招降阿克蘇城,“領兵速進”,往攻葉爾羌,並報告大伯克霍集斯等率部來歸,烏什、和闐、沙雅爾、賽哩木等城相繼降順。乾隆帝聞訊,異常高興,接連下諭宣布捷音。一再笑說“霍集占不日就擒”、“大功即日告成”,並於九月二十九日諭令軍機大臣安排回部善後事宜,重新恢複因用兵而中斷的伊犁屯田,令正在前往回疆參加平亂的定邊右副將軍、喀爾喀多羅郡王車布登紮布率其喀爾喀兵士返回遊牧休息,令厄魯特汗羅布藏多爾濟領其“宣力有年”的厄魯特兵回遊牧,讓赴葉爾羌“協剿逆匪”的參讚大臣富德來京,留其所領的索倫、察哈爾兵於吐魯番等處。《清高宗實錄》卷57l,頁15、17、25、26.先前為了“必於今冬竣事”平定回部,乾隆帝曾於八月二十一日下諭,增派健銳營兵一千名、索倫兵二千名、察哈爾兵一千名,前往回疆,現改令將二千名駐防伊犁,其餘分駐庫車和阿克蘇。《清高宗實錄》卷569,頁8、9,卷571,頁19,卷574,頁4.

    十一月初五日,乾隆帝披掛甲胄,登晾鷹台,舉行大閱,八旗官兵列隊進退,槍炮齊發,聲震天地,威武雄壯。在右部哈薩克及布嚕特使臣麵前顯示了八旗勁旅的強大軍威。然而樂極生悲,就在這一天,定邊將軍兆惠遇險求援的緊急奏折,送到了皇帝麵前,頓使兩月來歡慶勝利的喜悅氣氛一掃而空,乾隆帝不得不日夜操勞,趕調兵馬增援。

    原來,兆惠領兵四千餘名,從烏什兼程前進,穿越戈壁行走一千五百裏,隻剩下馬一千餘匹,於十月初三日趕至輝齊阿裏克,距葉爾羌四十裏,人馬皆乏。葉爾羌城寬大堅固,周長十餘裏,四麵共十二個城門,清軍人少,隻能圍其一麵。霍集占先已將“村莊回眾糧草”移入城中,堅壁清野,嚴守以待,又誘騙城民說,“大兵盡剿回人,伯克霍集斯已被殺”,煽動回民抵抗清兵。布拉呢敦領馬步兵一萬餘人,駐於離喀什噶爾城一站路的當噶勒齊,互為犄角。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