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70章 抵禦外侵安定西藏(3)(2/5)

作者:周遠廉字數:20608更新時間:2019-09-22 00:07:34

    廓爾喀貢使於五十四年六月出發,七月抵紮什倫布,十月初十日至打箭爐城,於“經過各土司地方,禮貌極為恭敬”。而各土司素奉佛教,見“遠夷來歸,接替應付夫馬,莫不踴躍輸將”。

    乾隆五十五年正月十二日,乾隆帝禦山高水長大幄次,賜王公大臣、蒙古王公、安南、暹羅、廓爾喀等國使臣宴。第二日,他又於此處賜上述人員茶果並賞賚物品。隨即他降旨封廓爾喀王子喇特納巴都爾為廓爾喀國王,封其叔巴都爾薩野為公爵。

    巴忠、鄂輝等人欺騙君主封爵許貢之事,就這樣辦成了。不久,成都將軍鄂輝榮任四川總督,四川提督成德升任成都將軍,好像真是萬事大吉,但事實終究是事實,這一欺君誤國大案的真相很快就大白於天下。

    第三節二征廓爾喀。

    一、廓爾喀再侵後藏乾隆帝發兵追剿。

    正當乾隆皇帝為新招屬國而高興,鄂輝、成德沉醉在升官晉職的大喜日子裏的時候,突然駐藏大臣保泰、雅滿泰送來緊急報告,廓爾喀兵於五十六年七月初七占據聶拉木,噶布倫丹津班珠爾及戴繃被圍,頓使朝野大驚。

    原來五十四年初廓爾喀在與西藏噶布倫議定撤兵退地的文約中,要求西藏每年交銀三百錠。一錠折合內地銀三十二兩,三百錠為九千六百兩,西藏根本無力交付,當年就未交清。五十五年廓爾喀王叔派人來討,沒有結果,五十六年又來索要,西藏達賴、噶布倫派丹津班珠爾攜帶元寶三百錠,欲與廓爾喀來使談判,交出這筆銀兩後將文約撤回。廓爾喀當局本已十分惱怒,移住其國的紅教喇嘛、已故六世班禪之弟沙瑪爾巴呼圖克圖,因恨其異母同父之兄仲巴呼圖克圖獨吞已故班禪的巨大貲財,遂宣揚紮什倫布富饒無比,班禪金銀珍寶無數,煽動廓爾喀出兵,再侵西藏。

    五十六年七月初,廓爾喀當局遂以唐古特人欠債不還、達賴失約為詞,發兵大舉入侵,很快攻占聶拉木、濟隴等處,八月二十日進圍班禪所住的紮什倫布,“並揚言欲分三路直入前藏”。藏兵及各寺喇嘛因仲巴呼圖克圖盡吞已故六世班禪的珍寶財物,分文不布施各廟及藏兵,因此不願為仲巴擊敵,紛紛潰逃。仲巴見勢不妙,於敵兵未到之前,即“將細軟、物件搬至東喀爾藏匿”,紮什倫布寺內的孜仲喇嘛與四名堪布喇嘛,“在吉祥天母前占卜,妄稱占得不可與賊打仗”。具體主管後藏事務的仲巴呼圖克圖既已逃竄,孜仲喇嘛又以吉祥天母的名義宣稱不可與敵對抗,這樣一來,僧俗“眾心惑亂,不複守禦,皆行散去”,廓爾喀兵占據紮什倫布,在廟中肆行擄掠,將塔上鑲嵌綠鬆石、珊瑚等摘去,金銀佛像搶去大半,金塔頂、金冊印皆被掠走,大頭目瑪木薩野即在班禪額爾德尼靜房內居住,一時後藏大亂。班禪因早已被駐藏大臣移住前藏而得免於禍。中廓之間的第二次戰爭便這樣爆發了。

    乾隆帝於五十六年八月二十二日看到駐藏大臣保泰、雅滿泰第一次呈報廓爾喀兵入侵圍攻聶拉木的奏折,立諭軍機大臣,指示處理辦法,主要講了五個問題。其一,起事之因。由於從前鄂輝、成德、巴忠未將西藏欠廓爾喀之債查明清還,含糊辦理,交噶布倫私自還給,唐古特人“性本瑣屑,複不照原議給發,致有此事”。差去的噶布倫又不善辦事,未與廓爾喀講明限期還結,並拆毀橋梁,致廓爾喀人懷疑生變。其二,委官前往。保泰聞信,即赴後藏,如已查明辦妥,固屬甚好,若暫時不能完事,即令四川總督鄂輝前往處理。其三,少派兵士。鄂輝不必多帶兵丁,僅挑五十名綠營兵帶往即行,彼係總督大員,領兵前往,廓爾喀自必聞風膽落。西藏現有達木蒙古兵丁,如再需要,可於土練番兵內就近調取一千餘人,內地太遠,不需征派內地兵士。其四,班禪不動。保泰所奏遷移班禪於前藏,“亦屬太過”,班禪住在紮什倫布,人心安帖,倘一移動,“後藏人眾必致紛紛擾亂,不成事體”,保泰絕不可輕移妄動,“致惑眾心”。但設若真有變亂,不得不移,亦不必拘泥於此旨,亦可遷移。其五,諭示廓爾喀,爾等前經悔罪歸順,封錫王爵公爵,“膺受恩典”,唐古特縱有欠債負約之事,亦當訴於駐藏大臣,“懇求剖斷”,自能代其查辦,並責處失信的噶布倫,乃並不呈明駐藏大臣,擅自圍攻聶拉木,“大肆猖狂”,著鄂輝、保泰多寫示帖,嚴行曉諭,使其畏懼懾服。

    乾隆帝的這道諭旨,可說是不明病因,藥不對症。如若真像他所指示的不移班禪,鄂輝隻帶幾十名兵丁入藏,不調內地兵丁,發幾張告示恐嚇一下,廓爾喀就會震驚求降,藏事即了,那可真要出大禍,不僅後藏會遭受更大的騷擾,說不定班禪還可能被敵軍擄去,亂子就更大了。當然,不能責備乾隆帝糊塗無能,不會應付突然事變,這位已經君臨天下五十六載的萬歲爺,應當說是一位能文能武的英君明主,他之所以犯此錯誤,完全是由於不明真相,被庸臣蒙騙了。他既不了解巴忠、鄂輝、成德夥同噶隆喪權辱國納銀贖地的真相,對鄂輝等人所呈“一切事務俱已妥為安置,欠項俱已還清”完全相信,又誤信鄂輝之言,以為廓爾喀兵不堪一擊,一聽大軍入藏,即便倉皇撤歸,因此才輕視廓爾喀兵入侵之事,下此謬誤諭旨。但是,他畢竟不愧為有為之君,很快就揭穿了鄂輝等人的騙局,了解了真情,確定了征剿廓爾喀的正確方針。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