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83章 盛極漸衰英君病逝(1)(3/4)

作者:周遠廉字數:11550更新時間:2019-09-22 00:07:41

    其二,勝中有敗。以取勝之六大武功而言,也不是所向無敵勢如破竹,而且還曾遭受重大挫折。征準部,定北將軍班第喪命於烏蘭庫圖勒;定回疆,定邊將軍兆惠被困黑水營;二“掃金川”,定邊將軍、大學士溫福中槍而死,清軍潰敗於木果木;“靖台灣”,參讚大臣、一等義勇伯被圍於諸羅,險至身亡城毀,將軍常青龜縮於郡城;二征廓爾喀,七戰七捷之後,大將軍、大學士、一等公福康安差點死於敵軍刀下,清軍“死傷甚眾”。照此說來,這種“武功”也有其不甚光彩之處。

    其三,敵弱我強,機遇良好。“十全武功”之戰敗者,多係弱於清朝。大、小金川人戶不過三萬,準噶爾汗噶爾丹等雖曾威震西北數十年,但到了乾隆十幾年時,紛爭內亂,新汗達瓦齊昏庸貪杯,阿睦爾撒納又德不服眾,一盤散沙,回部大、小和卓更是無能,林爽文、莊大田士卒僅隻三四萬,哪係擁有億萬臣民之“天皇帝”的對手。緬甸、安南、廓爾喀之王雖係創業之主,但僻處邊遠,又不願與清朝長期對立,積極爭取朝貢通商停戰修好,為乾隆帝敗而後“勝”提供了條件,否則,這些“武功”也是難以取得的。

    其四,軍威不壯。八旗勁旅曾經名揚天下,以少勝多,攻無不克,建立了幅員遼闊的強大的大清國。然而先祖們的赫赫戰功,已成曆史陳跡,入主中原一百年以來,坐享厚祿,養尊處優,當年“萬人敵”“巴圖魯”的兒子、孫子、曾孫和玄孫們,絕大多數都變成了不文不武、貪生怕死、畏敵怯戰的紈絝子弟,像開國元勳弘毅公額亦都之曾孫經略大學士一等公訥親、定邊右副將軍二等公達爾黨阿,開國元勳直義公費英東之玄孫定邊左副將軍二等公哈達哈,勇將總兵任舉之子任承恩,一等海澄公黃梧之玄孫黃仕簡,皆因在“十全武功”中貽誤了軍機而被誅戮或削爵。乾隆六十年中惟一算是略有帥才的僅是定西將軍、大學士、一等誠謀英勇公阿桂,能算得上勇將且屢立功勳的,也隻有一等超勇公海蘭察一人,另外,一等武毅謀勇公兆惠、一等誠嘉毅勇公明瑞、一等襄勇伯明亮、忠銳嘉勇貝子福康安,也還算是頗能征戰之將,其餘多達數千名的將軍、副將軍、參讚大臣、提督、總兵、副將,就很難說有過什麽重大貢獻了。六十年之久稍能算做是帥才、將才之人,就隻有上述屈指可數的幾位,麵且都是新湧現出來的。八旗士卒也是積久疲弱,不敢言戰,十大征戰中,清軍主要由綠營、士兵組成,滿兵僅占少數,而且還多係東北滿兵和索倫兵。這樣的將帥和士卒,其戰鬥力之弱自然是顯而易見的,所以二征金川,以十萬之兵對付區區二三萬“番人”,還打了五年,用銀七千萬兩,這種武功的確是來之不易。

    其五,廟謨常誤。乾隆帝在“十全武功”中的指揮,應當說還是卓有成效的,在大多數戰役戰鬥中,他的決策和部署還是明智的、正確的,這是主流,不能抹煞,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他也常出差錯,調度欠妥,第一武功的金川之役,便是在選錯了對象、時間、將帥的條件下進行的,隻能以不勝而結束。征準部的前一階段,“以準攻準”的謬誤,任帥不當,定回疆初期的小看對手,錯攻緬甸輕敵冒進,等等,都曾導致軍事上的重大挫折,損兵折將,一敗再敗。

    這些重大問題本來應在總結十次用兵的《十全記》中反映出來,可是乾隆帝卻對此隻字不提,這隻能說明他的自滿驕傲諱過喜功已經到了萬分嚴重的程度了。

    三、學士尹壯圖直言時弊皇上錯估政局文過拒諫。

    乾隆五十五年十一月十九日,乾隆帝下達了一道極為錯誤的上諭,斥責內閣學士尹壯圖所上奏折之非。此後直到五十六年二月初四日將尹降職為止,在近三個月裏,他多次下諭,曆數尹之奏述係“希榮卑鄙,飾詞謊奏”,不厭其煩地重複盛世恩典,一時成為震動京師的大事。尹壯圖所奏為何?特別是皇上如何批駁,值得一究。縱觀此事原末,才知乾隆帝此舉,既係非常荒謬,又十分清楚地表明了其之內心境界實為低下。原來,尹壯圖奏稱:近來規定,總督、巡撫有過,可以“罰銀數萬,以充公用”,而貸其罪。此製不妥,因為督撫如能自請認罰銀兩而獲寬免,則“在桀驁之督撫,借口以快饕餮之私”,即清廉者亦不得不希望屬員資助,“日後遇有(屬員)虧空營私重案,不容不曲為庇護”,因此,“是罰項雖嚴,不惟無以動其愧懼之心,且潛生其玩易之念,請永停罰銀之例,將罰項改記大過若幹次。如才具平凡,或即罷斥,或量予京職,毋許再膺外任”。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