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二節 童趣(1/5)

作者:閻雯靖,劉凡字數:18528更新時間:2019-09-22 04:22:33

    在詩人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出生之前,“大仙”和妻子夏勒達·黛維已生育了13個子女。在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出生後第二年,她又生了一個兒子,但沒活多久就夭折了。因此,泰戈爾是他們最小的兒子。

    孩子出生時,並沒有人把他當回事,取名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小名羅賓。通常說來,任何一個家庭都不會對第14個出生的孩子表示出特別的歡迎。當然,在泰戈爾這樣的家庭中也不例外。泰戈爾家族是一個宗法聯合的大家庭,這個家庭包括所有兄弟姐妹和他們各自的親戚,一大群兒女和子孫住在加爾各答的喬拉桑戈的高牆大宅內。但宅邸中的人對這個孩子的成長乃至成名卻不無影響,因此有必要介紹一下同本書主人公密切相關的家庭中的人物。

    羅賓的母親夏勒達·黛維是一個頑固的印度家庭裏的女兒,是在對神明極其虔誠的環境中長大的。她為了能夠忍受“大仙”對事物的狂熱,不得不迫使自己的心靈變得寬容、忍讓。她的那些健壯、俊美、聰明的孩子,憑著天才的創造力每天都提出一大堆問題,使她費了不少的心力。當她生第15個孩子的時候,把身體徹底弄垮了。夏勒達·黛維是位具有忍耐品質和擅長操持家務的婦女。在此之前,她要照應眾多的親屬,其中包括兒子、兒媳婦、女兒、女婿以及他們的孩子,她把這樣龐大而奇特的家庭組織得十分和諧、融洽。如同許多平凡而又不同尋常的婦女一樣,她曾使別人成為偉大的人物,自己沒留下一絲榮耀。

    這個家庭的長子德維瓊德拉納特是位大學者、詩人、音樂家、哲學家和數學家。但是,他沒有獲得像最小的弟弟那樣的榮譽,那是因為他沒有更遠大的抱負和刻苦鑽研的精神。他涉獵很多領域,卻沒能在任何一個領域有突出的建樹。然而,對任何事他都表現出獨特的創造性和豐富的想象力,尤其是他在詩歌領域中的獨具特色和勇敢的實踐,在詩人羅賓心靈成長發展的過程中,刻下了深刻的烙印。德維瓊德拉納特創作的長詩《夢遊》是一部卓越的寓言詩,能與英國詩人愛德蒙·斯賓塞(1552—1599)的《仙後》媲美,是孟加拉不朽之作。不僅如此,他作為思想家和哲學家也是久負盛名的。他創造了“孟加拉速記本”,並用這種文體寫詩。一位評論家稱它為“藝術的財富和韻律的奇跡”。此外,他還進行音樂創作,據說,是他最早把鋼琴引入孟加拉音樂的。

    這個家庭的第二個兒子薩特因德拉納特是作為曆史上第一位打入英國在印度統治的鐵庫——印度文職官員碉堡的印度人。他是位梵文學家,又能流利書寫英語和孟加拉語。他用孟加拉語翻譯了《薄伽梵歌》和迦梨陀娑的《雲使》(《雲使》是迦梨陀娑的抒情長詩,寫一個被謫到南方山中的夜叉,思念妻子,托北去的空中雨雲帶信)。此外,他還寫了一本回憶錄,這部書至今仍有十分珍貴的價值。他最早把馬拉提虔誠詩介紹給孟加拉讀者,並用英語翻譯了“大仙”的自傳,後來麥克米倫出版社出版了這本書。如果不是僅僅作為詩人,而是作為一個單純個體的人,他對弟弟羅賓的發展成長所產生的影響是深遠的。父親“大仙”的思想和道德在少年羅賓的心靈上刻下了深深的印記,而他二哥在這些影響上卻起到了緩衝的作用。他依照自己的價值觀,遵循自己的方式來生活。

    薩特因德拉納特的妻子非同凡響的漂亮和聰穎。但是,像當時印度大多數婦女一樣,她也幾乎是個文盲,臉上罩著麵紗。薩特因德拉納特堅持對她進行教育,不僅使她學會了英語和孟加拉語,還使她具備了一切維多利亞時代英國婦女所具備的品質教育。據說,當薩特因德拉納特第一次掀開她的麵紗,乘坐敞篷車馳過加爾各答的街道時,道路兩旁的行人都為之愕然。後來薩特因德拉納特把她帶到英國,並放棄了喬拉桑戈的老宅,居住在另一所獨立的別墅中。在那裏,他高雅、迷人的妻子主持賓客的聚會;她改進了保守的印度婦女衣飾,用現代時髦方式取代了紗麗這一陳舊方式。這種時髦裝扮,今天在孟加拉已蔚然成風。她的兒子蘇楞德拉納特和女兒英迪拉,長得英俊美麗,極富才華。他們比叔叔羅賓僅小幾歲,但他們是叔叔的夥伴,成為他終身有力的讚揚者和擁護者。後來,英迪拉·黛維在孟加拉文學方麵獲得了較高的地位,她還被認為是叔叔羅賓德拉納特音樂創作的權威評論家。

    “大仙”和夏勒達·黛維的第三個兒子海明德拉納特不到40歲就去世了。詩人羅賓回憶自己最初接受教育時,是在這位兄長的教導下進行的。他強調不能用英語,而要用祖國語言教育兒童。詩人泰戈爾在《回憶錄》中這樣寫道:

    教育應該盡可能模仿吃飯活動。如果第一口就感到有味,那麽肚子自己就開始工作,不等待別人來喂飽。因此,烹調物的味道加深了自己的影響。但是,用英語教孟加拉孩子,那麽他的喉嚨因紛亂的語法和修辭而被梗塞,腸胃便得忍受饑餓。最後,感覺入味,餓才平息下去……在四周盛行英語教育的那些日子,我三哥勇敢地教我在孟加拉語的道路上前進。我把自己的感激虔誠地奉獻給升入天堂的哥哥。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