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38章 顧轍的人生規劃(劃掉,改成意淫)(1/3)

作者:浙東匹夫字數:8130更新時間:2023-01-19 09:41:41

    顧轍當然不是那種東一榔頭西一棒槌、隻想著搞錢的家夥。

    早在暑假裏,他剛剛緩解了家裏的按揭危急之後,他就已經開始為自己的長遠產學研事業未雨綢繆了,隻等第一階段的啟動資金到位。

    如前所述,顧轍重生前的最後一份差事,是2022~2026年間,在東芯國際負責專利布局工作。

    當初他之所以能被安插過去,是因為他此前經營專利事務所、以及在國知局任職那些年,專注於“增材工藝與相關新材料”的法務工作,尤其是“類石墨烯二維材料化學沉積法增材工藝”這一具體細分技術領域,還業績突出。

    或許有人會覺得奇怪——芯片代工巨頭找專利布局負責人,不該找個對光刻機蝕刻機這些最在行的、激光/微電子出身的法務大牛麽?找個搞化學沉積法的幹嘛?

    要說清這一點,就得涉及到一項後世2020年4月時、首次在實驗室裏出現的顛覆性技術了:

    當時,人類首次在化學實驗室裏,跑通了一條用類石墨烯新材料“二維二硫化鉬”,配合化學沉積法增材製造芯片的技術路線。

    當然,這種最高精尖的玩意兒,從“實驗室跑通”到“工廠化量產”,每一步都是非常不容易的。後來至少又花了五六年時間、上千億美元投資。

    到顧轍重生前夕,公司才算勉強能夠試產,在這條完全另起爐灶的全新賽道上,把三星和X積電漸漸逼到牆角。(光刻法當然還是三星和X積電更強,畢竟是舊賽道,追不上。)

    通俗地說,傳統光刻機造芯片,就是典型的減材製造工藝。先弄一塊矽晶圓,裁切、光刻、蝕刻,把不要的部分弄掉,就像用機床車刀加工機械零件一樣。

    而化學沉積法造芯片,則是從無到有、從一個沉積掩膜開始,往上一層一層“刷”(吸附)單層分子厚度的二維二硫化鉬,就跟3D打印砌牆一樣,最後“砌”出一個芯片來。

    至於二維二硫化鉬為什麽能造芯片、具體該怎麽造、特性相似的石墨烯為什麽做不到……

    這裏麵的技術細節說來就話長了,幾千字都說不清楚。這跟顧轍下一步的計劃也沒關係,暫且按下不表。

    要是顧轍這輩子還有機會爬上全球硬科技圈子的巔峰、到時候能調集足夠的資源來想這種段位的大事,再細說這裏麵的掌故恩怨也不遲。

    好在,顧轍擅長的不止“化學沉積法”這一種增材工藝技術路線,即使隻看“化學沉積法”,他懂的也不僅僅隻是造芯片。

    重生前那麽多年的淫浸,讓他對周邊技術的演進路線,都頗有了解。

    所以,顧轍的創業思路,就是利用其他他前世了解的、門檻更低一個乃至幾個數量級的增材工藝技術,逐步構築自己的產學研帝國。

    比如,要搞二硫化鉬化學沉積法造芯片,你需要一千億美元,暫時拿不出來。

    那就想想隻要幾十億美元研發成本的“粉末冶金鈦合金3D打印”,這也是一項顧轍前世早年深入了解過的增材工藝,市場前景也不錯,能造很多高精尖機械設備、工業母機,還能打印布加迪威龍的鈦合金刹車。

    要是連幾十億美元都拿不出,那還可以再退求其次,搞搞同樣屬於“增材工藝”領域、但啟動研發經費或許隻要幾千萬到上億美元的“注塑成型法造玻璃”——

    別看不起玻璃,也別覺得傳統的燒製/打磨減材工藝造玻璃已經夠便宜了,就覺得這條賽道沒前途。

    增材和減材工藝造普通玻璃,成本優勢差別確實不大。但是如果是造最精密的光學鏡頭玻璃,那後世2021年4月9日在德國誕生的注塑增材製造玻璃技術,優勢就極大了。

    當然,如果連幾千萬美元的實驗室建設經費都拿不出、搞不了增材光學玻璃,那就得再退一個數量級,從後世2010年代就已普及的非球麵注塑樹脂鏡片開始搞起。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