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2、“搞社會主義一定要生產力發達”(1/3)

作者:徐博涵字數:8666更新時間:2019-09-22 07:57:00

    最近,鄧小平同誌指出:“搞社會主義,一定要生產力發達,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我們應堅持社會主義,但要進一步建設對資本主義具有優越性的社會主義,首先必須擺脫貧困的社會主義。現在雖說我們也在搞社會主義,但事實上不夠格。隻有到了下世紀中葉,達到了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才能說真的搞了社會主義,才能理直氣壯地說社會主義優於資本主義。現在我們正在向這個路上走。”小平同誌的談話,是對社會主義的“再認識”,是“很有新意的”,“很可以開竅的”。這個“再認識”和“新意”表現在哪裏呢?就表現在重新明確了曆史唯物主義的一條基本原理――任何一種社會生產方式都是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統一體,在這個統一體中,生產力的發展歸根結底是決定性的因素;就表現在重新把社會主義概念與發達的社會生產力掛鉤,恢複了科學社會主義應有的權威;就表現在把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的原理與當代的實際結合起來,進一步發揮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

    (一)

    馬克思主義的曆史唯物主義曆來認為,任何一種社會經濟形態,都是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統一體。在生產力與生產關係這個統一體中,生產關係能夠阻礙或者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對生產力發生反作用,但是,在生產方式以至整個社會經濟形態的曆史發展中,生產力發展的程度和性質,最終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從人類社會發展的總進程來看,有什麽樣的生產力水平,就決定了有什麽樣的生產關係與之相適應,而有什麽樣的生產關係又決定了有什麽樣的政治的、法律的和意識形態的上層建築為其存在和發展服務。當著人們處於洞居穴棲、茹毛飲血,勞動工具除了自己的雙手和簡陋的石器以外別無他物的情況下,不論在歐洲還是在非洲,也不論在美洲還是在亞洲或者大洋洲,他們隻能保持著原始公社性質的生產關係和相應的社會組織及意識形態。當著金屬工具被發明以後,生產力顯著提高,產品有了一定的積累,在地球的不同角落,都幾乎完全各自獨立地、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地出現了私有製和奴隸製社會,並且形成了一整套與之相適應的政治的、法律的、宗教的、哲學的和文學藝術的上層建築。以後,隨著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人類社會在不同的國家又順次相繼出現了封建製、資本主義製的經濟基礎和與之相適應的封建主義的、資本主義的上層建築、意識形態。馬克思曾用一句形象的語言來表述這一基本原理,即:“手工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為首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為首的社會”。馬克思還寫道,“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們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係,在它存在的物質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裏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誠然,馬克思主義也承認當著不摧毀舊的生產關係和舊的上層建築、新的社會生產力就不能得到順利發展的時候,改變舊的生產關係和舊的上層建築就成了推動社會曆史發展的決定性因素,但是,這恰恰是以承認生產力最終決定作用為前提的。

    由於各種社會曆史條件的配合,無產階級的社會主義革命不是首先在資本主義發達國家裏獲得勝利,而是首先在帝國主義陣線最薄弱的環節上――資本主義相對比較不發達的俄國取得了突破。接著,無產階級又在中國等歐亞一係列經濟、文化發展比較落後的國家裏奪得了政權。這些國家的無產階級革命之所以能夠取得勝利,也是以資本主義和無產階級一定程度的發展作為先決條件的。列寧曾經說過,“沒有一定程度的資本主義,我們是不會成功的。”在這種情況下,這些國家的無產階級隨著剝奪者和消滅剝削製度的任務基本解決,本來是應當把主要注意力放到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上來的。生產關係的進一步變革隻能隨著生產力的發展逐步深入地進行。在落後國家由於要把生產力提高到發達水平是一個長期的曆史過程,因此,生產關係的變革也隻能是一個長期的曆史過程。絕不能趕急圖快,企圖在一個早晨將所謂“純而又純”的社會主義生產關係一氣嗬成。但是,在一個長時期裏,我們隻講生產關係在一定條件下的決定作用,不講生產力的發展對推動社會曆史發展的最終決定作用,把生產關係說成似乎是可以不依賴於生產力發展水平而任意改變的東西,老是在變革生產關係上做文章,結果造成了生產關係大大“超前”發展的情況,相反影響了社會生產力迅速健康的發展。我國目前在經濟領域裏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要把“超前”了的生產關係,根據生產力發展不同層次的實際,調整到適合於生產力發展的性質和水平上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