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20、二十一世紀的挑戰(1/5)

作者:宮正字數:14052更新時間:2019-09-22 08:28:50

    人類的將來確實是築構在全球化的政治、經濟、文化與生態的體係中,每個國家與地區相互依賴將變得很重要。

    ——李遠哲

    李遠哲,1936年11月19日生於台灣新竹,1959年畢業於台灣大學化學係。後轉入台灣清華大學讀研究生,於1961年獲碩士學位。1962年赴美,入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化學係學習,並於1965年獲得博士學位。留校工作一段時間後,於1967年進入哈佛大學做博士後,1968-1974年間在芝加哥大學化學係和富蘭克林研究所任教和從事科研工作,曆任助教、副教授。在1974年轉入伯克利母校化學係任教,並在勞倫斯實驗室兼職。自1994年起,擔任台灣中央研究院院長。

    李遠哲先生因在化學基本過程的動力學方麵所作出的傑出貢獻,特別是進一步發展交叉分子束方法使之適用於研究一般化學反應及較大分子的重要反應,而榮獲1986年度諾貝爾化學獎。此外,還獲得美國能源部勞倫斯獎(1981)、美國化學會德拜獎(Debye)(1986)美國國家科學獎(1986和1990)、英國法拉第獎等獎勵。李先生於1979年被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並成為台灣中央研究院(1980)、中國科學院、德國哥廷根科學院、德國馬普學會的外籍院士。他獲得滑鐵盧大學等學府授予的榮譽博士學位,並被聘為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1980)、複旦大學(1980)、中國科技大學(1986)、北京大學(1988)等學校和研究機構的名譽教授。

    李遠哲:在過去的十年內,我曾經在不同的場合以同樣的話題,發表個人對人類將來的一些看法。雖然這十年來,世局的改變非常急速,但是我基本的觀點並沒改變,改變的是隨著世紀轉折點的來臨,我們必須更堅決地下定決心,加深“迎接挑戰”的迫切感。

    如果我們回顧人類的曆史,一萬年前農業在世界不同地區的開展的確是一件重大的事。我們雖然看到人口在地球上開始慢慢地增加,但總的說來人類社會的改變並不那麽顯著,一直到250年前瓦特發明蒸汽機帶動了工業革命之後,人類社會的改變才變得非常快速,以至於過去一百年來所發生的變化,似乎更勝於工業革命發生以前的一千年來的改變。

    工業革命的發生,是由於人類學會了轉變並控製各種不同的能源,由化學能、熱能、機械能或電能,並經由各種機械的發明,使它能從事比人類或動物的體力勞動更強大、更精確、也更可靠的工作。這不但造成人類社會生產力的高度提升,也大幅度地改進了人類的物質生活。隨著近代科學與技術的發展,地球上的人口也有了驚人的暴增,就在這20世紀短短的一百年之內,世界的人口便增加了四倍。

    不過,在我們進一步歌頌工業革命對人類社會帶來的進步與繁榮之前,讓我們注意兩件重要的事實。首先,隨著人類社會對能源消耗的增加,我們逐漸地過度依賴地球上千萬年慢慢累積的石油、煤、天然氣等礦物燃料,除了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帶來的溫室效應、酸雨等問題外,在短短的二三百年內把地球上寶貴的礦物燃料揮霍殆盡,對我們的子子孫孫確實是很不負責任的事。第二件我們該注意的事情是,工業革命對不同地區的人民帶來的影響確有很大的差別:如果幸運地跟上這股浪潮,便加入先進國家的行列,不幸沒能趕上,以後追趕的日子就十分辛苦。

    許多歐洲的國家,跟上了工業革命的浪潮,它們變得富強而向外拓展它們的影響力;但是許多亞洲、南美洲與非洲的國家卻沒有那麽幸運,最後都淪為西方國家的殖民地。從19世紀末開始,亞洲國家的人們覺察到,如果要追上西方的國家,似乎要大力地推進“科學”與“民主”,這確也是中國五四運動時的口號。但是在殖民統治或被侵略的亞洲國家,最使他們痛苦的是外來的壓迫,所以最能鼓動大眾,而在20世紀的上半葉真正帶給亞洲國家實質上的改變的,便是以驅逐外來的壓迫為目的的“國家主義”或“民族主義”,而不是民主化的運動。在中國大陸,即使在社會主義革命之後,能夠有效地鼓動人心的還不失為“民族主義”。即使在改革開放、經濟改革大潮高漲的今日,也不例外。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