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30 蘇東坡以《日喻》道出中國管理哲學(2/4)

作者:段俊平字數:9588更新時間:2019-09-22 09:06:27

    中國企業普遍短命也是近年來被廣泛關注的現實,有關資料顯示,中國企業的平均生命周期僅為2.5年,不及發達國家的四分之一,每天中國都有成千上萬家企業倒閉。這固然有多方麵的原因,但沒有找到有中國特色的管理理論是其中之一。以中國目前的市場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狀況來看,盲目推行西方管理經驗必然是不明智的選擇。管理好一個由中國人組成的大企業,我們不能否認必須要有規範的西方科學管理流程,因為沒有規矩就不成方圓,現代化企業科學的分工是必須的。不過,科學的流程和規範的製度雖然能提高企業的效率,但光有這些顯然是遠遠不夠的。比如富士康的製度化、流程化管理堪稱西方科學管理的典範,然而為什麽接連發生員工跳樓事件?可見,西方硬碰硬的管理模式並不完全適合中國本土企業。西方管理模式雖然很科學,但也有它的短板。中國人重感情,重道義,突然麵對西方冰冷嚴格、對事不對人的管理製度,會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才能適應,因此也就必然會造成管理者與被管理者關係緊張,從而影響企業的運作。因此,中國的現代化在學習西方的同時,必須要從中國傳統哲學智慧中尋找適合中國企業的中國化管理方法。

    當然,中國傳統哲學智慧並不是具體的管理技巧與策略,而首先是一種宇宙之道與人生智慧。《周易》上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中國傳統哲學智慧與西方管理科學可謂是一種道器關係。西方的科學流程化管理隻是管理中“器”的部分,而中國傳統哲學智慧才是管理中的“道”。在管理中不能沒有“器”,沒有“器”,管理就成了空中樓閣,但光有“器”也不行,必須要有“道”的管理思維和理念,隻有懂得管理之“道”,才能用好管理之“器”。從某種意義上講,管理之“道”比管理之“器”更加重要。我們在研究國外的管理思想時,不論是西方的還是日式的,它的理論來源都是中國的哲學思想。無論是德魯克的任務、責任、實踐的管理理論,波特的差異競爭論,哈默爾的核心競爭力理論,還是明茨伯格的“戰略和經理人角色”及科特的“領導與變革”,歸根到底都隻不過是一些管理方法和手段而已,這些手段和方法,在浩瀚的中國傳統哲學中都能找到與它們幾乎一致的管理理論——中國的哲學思想是世界管理學的源頭活水。

    西方管理學家所論述的管理的實質其實就是中國傳統哲學講的“內聖外王”的哲學之道。管理於人而言無外乎就是“管好自己和管好別人”,於企業這個組織而言就是“能形成產業,對外成為某一領域的引領者”,也就是要做到“內聖”和“外王”。西方用了一大堆詞語解釋什麽是管理,可我們的老祖宗用4個字就把管理解釋清楚了,這4個字就是“修己安人”。西方管理學者用一大堆詞匯來論述企業願景,其實我們的古人也隻用4個字就把它說得很清楚了,這4個字就是“內聖外王”。想一想,做企業能達到“內聖外王”的願景,這個企業肯定是一個偉大的企業。西方管理學者論述的實現管理過程的各種理論,《四書》中的《大學》就已概括了它們的全部。要實現“內聖外王”這一終極管理目標,西方管理大師認為要確定戰略,分解任務,明確責任,重視實踐,並視其為必不可少的過程,其實我們的古聖先賢在《大學》裏論述得更加具體和詳細,《大學》中就如何實現“內聖外王”明確地提出了“三大要素”和“八大綱領”。《大學》裏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我們從中可總結出管理要做到“明德、親民和止於至善”這“三大要素”以及“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和平天下”這八大綱領。這“三大要素”和“八大綱領”與西方管理大師的管理理論異曲同工,甚至比他們論述得更加科學。一個企業和企業家必須要做到明明德、親民和止於至善,隻有做到這三點,這個企業才能基業長青,受人尊重,這個企業家才能成為成功的企業家。因此可以說,一部《大學》就是一部管理學經典。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