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一七五章 孫劉聯盟(2/3)

作者:老張啊字數:7790更新時間:2019-09-23 01:35:10

    河東人裴潛(字文行,今山西聞喜人)也受到劉表的禮遇和敬重,但裴潛悄悄對王暢的兒子王粲以及河內人司馬芝說:“劉表沒有霸王的才幹,卻以殷朝末的西伯姬昌的地位自居,他隨時都可能失敗!”於是裴潛向南遷到長沙。

    台駘占領荊州後,依照韓嵩的評價,將韓暨、裴潛、和洽、劉廙與王粲等有才之士都分派往荊州各重鎮擔任要職,並委派司馬芝為菅縣縣令,以順應民心。

    韓暨,字公至,南陽郡堵陽縣(今河南方城東)人。

    韓暨是西漢諸侯王韓王韓信的後代,祖父韓術,曾任河東太守,父親韓純,曾任南郡太守。韓暨的同縣豪族陳茂,曾經誣陷中傷韓暨父兄,令他們被判死刑。

    韓暨表麵上沒有反應,但卻暗地裏儲錢及尋找死士,最終殺掉陳茂,以他的人頭墓祭祀父親,韓暨亦因此出名。

    王粲,字仲宣,山陽郡高平縣(今山東微山兩城鎮)人。

    王粲善屬文,其詩賦為建安七子之冠,又與曹植並稱“曹王”。

    王粲出身於名門望族,他的曾祖父王龔,在漢順帝時任太尉;祖父王暢,在漢靈帝時任司空,是當時的名士,都位列三公。

    王粲的父親王謙,曾任大將軍何進的長史。初平二年,漢獻帝被董卓控製,西遷至長安,王粲也隨同前往。

    當時的著名學者、左中郎將蔡邕一見到王粲,就覺得他是個奇才。當時蔡邕的才學天下聞名,受到滿朝官員的敬重,蔡邕府第前經常是車馬填巷,他家的客廳也常賓客滿坐。

    一天,蔡邕聽說王粲在門外求見,便急忙出迎,連鞋子穿倒了也顧不上。王粲一進門,因為他年紀小,身材又矮,滿屋的人都感到很吃驚。蔡邕說:“這位是司空王公(王暢)的孫子王粲,他確實是奇才,讓我自愧不如。我家裏收藏的書籍文章,應該全部送給他。”

    初平四年,王粲十七歲的時候,受司徒征辟,又被召為黃門侍郎。

    王粲因為長安局勢混亂,沒有赴任。

    不久,他到荊州去投靠自己的同鄉、荊州牧劉表。

    劉表見他狀貌不揚,身體孱弱,又不拘小節,所以不太看重他。

    建安三年,長沙太守張羨聽從桓階建議,舉長沙、零陵、桂陽三郡之兵背叛劉表。

    劉表發兵討伐,為了宣傳這次出征,就由王粲執筆寫了一篇《三輔論》,以示師出有名。其中寫道:“長沙不軌,敢作亂違,我牧睹其然,乃赫爾發憤,且上征下戰,去暴舉順。”申明用兵乃是為了“去暴舉順”,為劉備出兵平定樹立了正義的大旗。

    劉表病死後,王粲力勸劉表的兒子劉琮歸附台駘。

    荊州平定後,台駘任命他為荊州治中,賜王粲爵關內侯。

    一次,台駘在漢水邊設宴款待百官,王粲給台駘敬酒說:“當今袁紹崛起河北,倚仗兵多將廣,誌在奪取天下,但雖愛惜賢才卻不能重用,因此那些奇士終歸離他而去。劉表盤踞荊楚,從容不迫,坐觀時變,自以為可以仿效周文王。那些避難到荊州來的賢士,都是海內的俊傑,可劉表卻不善於任用他們,結果當國家危難之際卻無人輔佐他。明公您平定冀州的時候,下車伊始就忙著整頓冀州的軍隊,收錄當地的豪傑各盡其用,因此能稱雄天下。等到平定了江、漢,又征召這一帶的賢才各居其位,使天下歸心,望風歸附,文武並用,英雄盡力,這些都是夏、商、周三代開國國君才能做到的事情啊!”台駘大悅,暗歎這王粲果然人才。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