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230章 電影製作模式(1/2)

作者:給您添蘑菇啦字數:4560更新時間:2023-06-02 00:32:46

    解決了選角問題後,劉浪又招呼起了一直處在‘待業修整期’的林浩。

    如果說在之前的流浪地球劇組中,身為導演,編劇的劉浪算是劇組‘大腦’的話,那麽負責劇組內大小事物,確保劇組能穩定運行的副導演林浩,可以說是劉浪最信任的‘左膀右臂’。

    經過兩部‘流浪地球’超大型劇組的磨合,成長,電影拍攝方麵的個人實力提升,林浩不敢說有多麽明顯。

    但如果要說到劇組劇務方麵的梳理,超大型劇組動輒數百上千號工作人員之間的安排,多個拍攝場景之間的協調處理,以及劇組道具製作整備這些後勤保障工作,那林浩絕對算得上是輕車熟路了。

    說到好萊塢最為人稱道的‘電影工業化製作方式’,和整個國內影視圈相比的話,最大的差距並不是國內影視圈的導演們在拍攝技巧上有什麽不足,也不是演員的演技,電影的選材創新能力上有什麽問題。

    最大的差距其實是在會被很多忽略的劇組後勤工作以及專業的,大型工業化拍攝模式上麵。

    國內影視行業,大都沿襲了港島拍攝電影的方式,以導演,製片人自行培養的幕後人員組成電影劇組,拍攝電影時再搭配所需要的演員進行配合,調整。

    這種類似於小作坊‘短小精悍’的劇組模式優勢十分明顯,劇組內的人員都互相熟悉,彼此之間經過多年的合作,配合默契。拍攝那些體量不那麽大的中小型電影時,拍攝進度相當之快。

    港島電影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輝煌無比,在亞洲地區可以說是如日中天,港島電影中的明星,在東南亞,鈤寒台島等地區也會受到巨星待遇。

    靠的就是數量眾多這種‘短小精悍’的劇組撐起來的。

    最巔峰時期,港島商業鬼才導演王金曾創造了十幾天拍攝一部電影,票房收入2200萬港幣的神話,成為當年港島票房前十的最大黑馬。

    這種投資少,撈錢快的粗暴電影拍攝模式在港島電影圈風靡一時。

    港島電影市場規模小,票房上限的天花板隻有區區數千萬港幣,因此注定了隻適合中小製作規模的電影生存。

    小作坊式‘短小精悍’的港島電影劇組對電影市場的風向變化極為敏感,一部賣座的電影上映後,這些劇組僅僅隻需要十幾二十天就能‘跟風,抄襲’出來,市麵上充斥著各種跟風之作。

    這種電影拍攝模式也潛移默化地影響到了將港島電影作為學習對象的國內電影市場。

    各種以國內名導,強勢製片人為核心的‘家族式’劇組,像一個個‘工坊’一樣,沿襲了港島電影‘成家班’,‘洪家班’等成功的模式,在國內電影行業起步階段,貢獻出了不少膾炙人口,叫好叫座的電影。

    但進入新世紀之後,這種‘小作坊‘劇組模式弊端很快開始顯現出來。

    最明顯的就是,‘小作坊‘劇組無法適應大製作電影的拍攝。

    好萊塢為首的工業化大製作電影,開始在全球範圍內攻城掠地。

    港島電影擅長的動作片,隨著大量電影人才湧入好萊塢,好萊塢也能拍得出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