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2579章人心如秤(1/4)

作者:馬月猴年字數:10954更新時間:2023-05-02 10:47:16

    鄧理在考場之中。

    鄧氏,原本是南陽大姓,可是不是所有大姓都能世世代代安穩。

    天災人禍,使得鄧理的家族走向了衰敗。在荊州之戰當中,鄧理隨著流民一起到了長安。鄧理以為自己會在半路上病死,結果沒有想到的是多虧了驃騎之下的醫師,幾貼對症的湯藥,便是將他病症緩解了不少,又休養了一段時間之後,便算是活過來了。

    可是人是活了,錢沒了。

    久病剛愈,也做不了什麽重活,隻能是憑著早年的讀書的底子,到考場之上拚搏一把。

    像他這樣年齡偏大一些的考生,在考場當中也有不少。

    鄧理之前沒想著要來考試的,可是想要舉薦麽又找不到人,即便是找到人,也難免要做一些舔後溝子的形態來,鄧理又拉不下這個臉,再加上攜帶的錢財也一天天的少了,家裏還有妻與子要養,琢磨了一下便是幹脆來參加考試。

    若是能通過,那麽先有個坑位蹲著也不錯。

    說到坑位,考場當中的考生,就像位於一個個的坑位當中一樣。

    雖然有半高的木板作為間隔,但是涼嗖嗖的北風一吹,還是有些讓人不僅是冷得發抖,還有些心肝亂顫。

    在這種環境下答卷,簡直是對精神和身軀的雙重考驗。

    雖然說間隔上一些距離就有一個火籠,外麵是銅鐵為籠,裏麵是裝了木炭來取暖,可是為了監考方便,四周都隻有半截牆,所幸的是地板上鋪了較為厚一些的蒲席,在加上純天然的原木地板,不會直接凍菊花,多少也還過得去。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手的防凍。

    這個就不是所有人都有的了。

    窮人隻能靠自己發熱,時不時用手幹搓,要不然等手指頭凍成了胡蘿卜,那就真的什麽都寫不出來了。

    富裕一些的,基本上都是采用小熏籠居多。麻煩考場內的巡檢拿塊木炭添加到熏籠之中,就可以用來暖手了。

    其實古代人用來保暖的方法有很多,就像是漢武帝的金屋藏嬌,就是椒房殿,原本意味就是取其溫暖多子。還有專門的的火牆,設了,就是最早的供暖辦,這個火牆的結構,在秦朝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

    更奢侈的也有。畢竟在物質匱乏的古代,麵對酷寒漫長的冬天,各種各樣的取暖工具與熬冬方法層出不窮,其中有一種便是頂配,直至後世都難於超越。孫枟在《餘墨偶談》記述:

    當然,這個所謂也有很大可能是杜撰,畢竟湯婆子更省事一些。

    與大部分因為在收檢關導致心情不穩,精神恍惚的學子不同,鄧理倒是相較而言比較氣場平穩一些,畢竟年歲擺在那邊,有些事情已經看得比較開了。

    比如寬衣解帶什麽的……

    所以到了考場之中,鄧理便是雙手攏在袖子裏麵,抱著一個小熏籠閉目取暖,一邊養神一邊定心,甚至連巡檢發放答題紙的時候,也僅僅是微微點頭示意,然後將鎮紙壓上去而已,根本就沒第一時間看考題。

    隨著答題卷的下發,周邊便是傳來了不少輕微的哀嚎聲。

    鄧理眉毛動了動,但是依舊沒睜開去看答題卷,等到身心都調整到了最佳的狀態,鄧理才睜開眼,伸出手,推開了鎮紙,然後看向了考題。

    這是新模式的考題,也是直接印刷在答題卷上的。

    考生隻需要在答題卷上寫出答案即可。

    隻見在答題卷上麵首段印著兩個字,在末尾也是印了兩個字……

    什麽鬼?

    怪不得。

    半截木板遮擋著,鄧理看不見其他學子的模樣,但是周邊一片隱隱約約哀嚎之聲,還引來了不少巡檢的低聲嗬斥。

    鄧理不由得搖了搖頭,驃騎真是好手段。若不是之前嚴格的搜檢,現在恐怕多少難以避免有人鬧起來了罷?結果下馬威一搞,當下即便是看到了這樣的答題卷,也不敢放肆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