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25章 《帝國時代》科技:流刺網(1/3)

作者:浙東匹夫字數:6662更新時間:2023-07-25 16:47:18

    劉備也算苦出身,畢竟是織席販履到十四歲、給馬商當向導保鏢到十八歲的人,後來才靠親友資助正經求學、漸漸發達。

    哪怕如今已為官多年,他還是非常清楚,親眼親耳了解民間疾苦的重要性。

    孫乾告訴他百姓因為對未知的恐懼,不響應官府種冬芥的號召,劉備還是堅持要親自抽時間下鄉確認一下。

    所以吃完早飯他就風塵仆仆帶著隨從,騎馬走了二十幾裏地,巡視了廣陵縣東部的三個鄉、十幾個村落,

    跟上百戶抽樣的地主士紳、自耕農麵談,了解他們的顧慮,聽取民心反饋,

    最後還親自脫了草鞋光腳下田,查看具體要怎麽操作育種、移栽發芽的芥籽。

    畢竟這種方法此前從沒見過,劉備必須親自確認一下操作,才好評估新生產方式對百姓勞動量的影響。

    忙完這一切,整整一個上午和中午就過去了,閑下來吃完幹糧,都已日頭稍稍偏西,大約是未時初刻(下午一點多)。

    好在劉備視察的最後一個村子,就在邗溝邊上、距離邗溝注入長江的河口不遠。

    而那地方又恰好是諸葛瑾鼓搗新發明的所在,所以劉備匆匆吃過兩張粗糧餅子,一塊肉幹,就準備去視察諸葛瑾那邊的成果。

    ……

    短短一刻鍾之後,劉備就來到廣陵城東南十幾裏外、邗溝運河與長江交匯的河口處。

    廣陵城是古運河重鎮,長江與邗溝的匯流處,自然有繁華的市鎮和港口碼頭,

    江邊人潮熙攘,無數碼頭工人在那裏忙碌,以至於劉備一時都沒找到諸葛瑾一行的所在。

    漢朝時運河沒有閘門,人工運河和天然河流之間的水位落差是個大問題,所以江船和運河船根本無法通用。

    運河船從淮陰開到廣陵,就要重新卸貨裝上江船,江船北上也是一樣的道理。也正是古運河的這一特性,造成了後世揚州城千年的繁華。

    劉備找了許久,最後還是孫乾看到了幾個熟悉的麵孔,連忙領著劉備過去詢問:“諸葛先生何在?你們不是幫諸葛先生造竹罾的麽?怎的獨自在此?”

    劉備循聲望去,見孫乾朝一群商人、水手問話,旁邊擺著很多竹片交錯形成的硬質弧形大網,上下兩側還有些奇形怪狀的附件。

    竹片交叉固定的位置,還有一根根竹子劈壞形成的尖銳毛刺,劉備一眼就看見有些毛刺上紮些魚,水手們把魚一條條取下來,往旁邊的運河水裏丟。

    劉備一驚,順著動作的方向看去,才注意到旁邊還有一排大木樁,木樁上拴著很多麻繩,麻繩的另一頭漂在運河水中係著一個個大竹筐。

    他這才釋然,原來不是抓了魚又丟掉,而是放到罾笱裏先養著,讓魚慢點死。

    後世語文課本上,經常把“罾”直接翻譯成“漁網”,但這其實是有點出入的,古代用柔軟纖維製造的,才叫“網”,而罾往往是硬質的,算是“竹框大抄網”,以及竹製的“魚護”。

    劉備看到這些收獲,心中已頗為放心,意識到諸葛瑾的小發明肯定是見效了。這種竹片網居然抓了這麽多魚,實在出人意料。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